文/葉家興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民初詩人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膾炙人口,也讓劍橋大學在人們心中留下無限綺麗美好的印象。
但劍橋大學風險研究中心(Centre for Risk Studies)去年完成的「2025世界城市風險」報告可能讓台北人高興不起來。該中心詳盡研究了千年歷史資料,探討各種災難對全球301個大城市的經濟衝擊。在23個分項風險量化的指標排名中,台北在風災、地震、金融市場崩盤等八項風險排名都在前十位。未來十年預測加總經濟損失高達2016億美元,幾乎高達台灣全年的經濟總量的一半。金額不但高居世界第一,也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東京(1804億美元)和首爾(1365億美元)。劍橋大學特別將潛在受災最嚴重的前50大城市分為五級,其中嚴重程度最高的第一級,全球只有兩個難兄難弟:台北、東京。
這項學術研究一直到最近,由跨國保險組織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整理發佈為「2015-2025勞合社城市危險度指數」報告,才見媒體報導、轉載而增加曝光度。有趣的是,以商業導向為主的勞合社也許是為了避免政治敏感,將劍橋大學的原始風險分析中,剔除了「戰爭」、「社會動盪」、「分離主義」等風險因素,將之縮減合併為18大項人為與自然災害。而經過整理後,301個全球面對災難的脆弱城市,台北依然以1812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一,東京以1538億美元居次,首爾則以1035億美元排名第三。
這項分析與兩年前瑞士再保險公司發佈的「Mind the Risk」報告結果類似,但瑞士再保比較的是五項天災受影響的居民數、工作天數等。以地震受影響人數為例,台北在世界城市排名第九;風災受影響人數的全球排名則為第五。與此類似的一份研究來自於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在其最近發布首份天災與主權信評關聯的報告中,發現一國若發生地震或洪水等重大天災,最嚴重可能導致主權信用評等被調降2.5級。地震頻繁的台灣,也被列為最脆弱的十國之一。
其實,就算對這些大學研究機構、國際組織的研究都視而不見,為了台灣平衡南北差距、區域發展,為了風險分散,將台北部分的政治或經濟功能分散到其他城市,還是值得有遠見的政治領袖做前瞻的考慮。否則,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天龍國」與「其他國」的分歧恐怕只會愈來愈深,兩極分化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未來台灣的整體均衡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最近參訪台中基層,提出建設中台灣藍圖,認為透過交通建設、都市計畫,整合過去的台中縣市成真正的大都會,有了目標與方向,就有機會做好變成「台灣首都」的準備。
如果朱市長心口合一,這倒是藍綠兩政黨都有的同樣構想。因為民進黨籍的現任台中市長林佳龍,也曾於任職立法委員時提出「遷都台中,國會先行」的概念,去年競選時他提出「一二三大台中」主要政見,就旨在提升台中的基礎建設,希望未來台中市能成為台灣的副首都。林佳龍引薦南韓世宗市作為行政新都的例子,「分都策略」逐步帶動都市與企業發展,台灣為何不行?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也在答詢時提到,目前人口過度集中在北部地區不是最佳的現象,盆地地形的台北市,排熱不易,加上其土地液化嚴重,若遇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等等,經濟損失會大於其他城市。一切資源聚焦於台北的結果,也使其房地產價格暴升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所以,未來應想辦法將部分人口、產業南移,遷都也是選項之一。
出於政治、經濟、人口等各種原因,各國行政中心的遷移屢見不鮮,例如美國的首都,就經歷了從紐約到費城再到華盛頓特區的變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遷都,另有十多國提出遷都動議。台灣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所有中心都匯集在台北,以股匯市交易為例,一旦台北市因颱風停止上班上課,即使台南、高雄、屏東風和日麗,也都全台停止交易。倘若股匯市交易中心在台中,這種北部風災,全台放假的荒謬情景或不再出現。
因此,既然有藍綠共識,就應打鐵趁熱,而韓國近年推動「雙核首都」的經驗就高度值得參考。
位處韓國西北部的首爾,僅占韓國面積的0.6%,卻集中了約五分之一的韓國人口。人口密集的首爾市,都市發展愈發飽和,交通繁忙、地價住房問題等等,均成為淺在的都市隱憂。前任總統盧武鉉便於任職期間提出遷都的想法,雙核首都——首爾市與世宗市的概念,也因此而生。
然而,遷都的過程一度歷經波折,從2003年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中間歷經遷都計劃違憲(因而改成行政中心城市)、李明博上任期間的修訂案爭議等等,而最終世宗市終於在2012年7月正式建立。搬遷分為三個階段,截至去年底,36個中央行政機構和15個政府出資研究機構已完成搬遷,只剩總統府、國會、國防部等機關仍留於首爾。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中都市規模的成本效益曲線會逐漸趨緩,效益遞減。開發其他城市,更能有助於增加國家整體經濟效益。將人口密度極高的首爾市從「單核」的空間構造,轉化為「多核」連結形態,得以從而避免政治、經濟、文化機能方面過於集中,導致人口爆炸、交通擁擠的城市病惡化到無解地步。
以台灣的縱向位置來看,台中位處中心節點,有著交通區位的優勢,可連結另外台北與高雄兩大城市,並可增加人口與經濟資源的流動性。將台北的部份政治、經濟機能移至中部,更能使南北發展更加平衡,並分散台北存在的各種風險。
當然,從各國經驗來看,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力量必然強大。我們的政治人物能否未雨綢繆,參考韓國領袖的遠見:「哪怕有首爾本地人的堅決反對,也要竭力推動功能性遷都。」政治領袖的勇氣、魄力與遠見,令人拭目以待。
●作者葉家興,在香港吐露港灣生活與任教的台灣客家人,出生在《冬冬的假期》電影裡的小鎮苗栗銅鑼,台大電機系學士、經濟所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算、風險管理與保險博士。1996年離台前在金門太武山麓服役兩年。譯有《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世代風暴》、《助人為獲利之本》、《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等。著有《理財與保險--迷思與反思》、《陸生元年》、《未來事件交易簿》。以上言論為個人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