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怖攻擊後,社群軟體中大量出現祈禱文。(圖/翻攝網路)
文/范綱皓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每一次有什麼重大災害,大家都會在臉書上發「pray for__ __」、「天佑_ _」之類的文?
在集體恐懼與焦慮的同時,從政治人物到市井小民,每一個人想的都是「願死者平安」、「祈禱」、「天佑」,這背後反應的是更是一種集體狂歡,大家這樣做了,我也這樣做。甚至,在社群平台發達的年代,衛星定位讓每一個人,可以更即時與他人互動,所以今天又跑出一個「集體報平安」。
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當然是人們最簡單可以取得「參與」事件的方式。藉由「天佑」與「prayfor」,在個人原子化的時代,彰顯自己跟這個社會、國際、地球村的脈動,好像還是息息相關。這種狀況我能夠理解,我們這個社會,遇到有關於人的生離死別,我們習慣求助於老天爺。「天佑」與「prayfor」自然是我們這個社會與文化結構下,必然會有的現象。
但是,更嚴重問題是,「天佑」與「prayfor」背後反映的更是,一旦災害與人禍發生,我們這個社會與國家,是沒有能力面對的。因為,我們總覺得這些事情離我們還很遠、總覺得不會發生,所有事情來,我們就會變成「人間煉獄」(媒體下標)。
只要是遠在天邊,不關我們的事,我們很習慣發起那些「無效的祈禱」,這就如同前一陣子網路上很流行的「請幫XXX集氣」。集氣本身,對於解決事情沒有幫助,它安慰的只是祈禱者自己。
可是,在全球化下,國與國、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連結越來越緊密、時空越來越壓縮的當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自外於「風險」。風險,變得越來越跟每一個國家有關。台灣的高雄氣爆,後來又發生八仙塵爆,不久後又發生更大規模的天津爆炸。這些風險與危機,凸顯了一件事,就是,不論中國,還是台灣,人民的反應都是先在臉書發個文,政治人物要不是在臉書也發個文,不然就是說一些「嚴重譴責」的屁話。每一個災害與災害之間、每一個人禍與人禍之間,彼此沒有學習到任何應變的方式,所以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結果依然是遭到慘絕人寰的下場。
如果我是台灣的政治人物,我一定請我的幕僚,趕快擬一份簡要說明。告訴人民,如果發生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可以怎麼辦?在國家機器的工具當中,政治人物可以如何妥善地使用工具,來穩定一個國家?
在2015年的當代,我們對於災害的反應,都不夠好、不夠快,也不懂得「全盤解決」與「預防」,通常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災害處理能力的不足,也是整個國家治理危機的問題,大概也是我們這個只注重短期經濟發展,而不注重制度發展、基礎建設的國家的宿命。所以,我還是期待台灣的政治人物,對於類似事情可以有一個說法,不需要太複雜,像法國總統只說了兩個方針:「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武力動員關閉邊界」。
還有一個我特別想說的事情,是關於人民。現在全世界都#prayforparis ,但是巴黎人不需要更多的「宗教式救贖」,對巴黎人來說,他們的信仰是音樂、親吻、生活、香檳與歡樂,巴黎是個生活的好地方,趕快恢復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台灣人呢?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no more religion」,還給我們好的生活嗎?那台灣人覺得的好的生活是什麼?我好像也說不出來,這才是最悲慘的事情。
●作者范綱皓,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畢業、青年聯合陣線發起人、自由作家,文章刊登已獲作者授權,原文原載自臉書KangHao Fan。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