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震宇/恐懼的總和

▲俄羅斯在敘利亞部署先進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圖/翻攝自網路)

文/錢震宇

「恐懼的總和」(The Sum of All Fears)是美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在1991年所出版的軍事小說,後來在2002年改編成同名電影,劇情主要描述1973年以阿戰爭時一枚未擊發的核彈,29年後輾轉流入歐洲新納粹恐怖分子手上,揚言要美式足球賽上引爆,導致美俄陷入緊張關係,雙方因此發生激烈交戰。最後在美國中情局介入下,阻止恐怖份子,美俄也簽屬和平協議。

這當然是電影,在現實生活非但沒有這樣,反而背道而馳。美俄兩國在面對敘利亞問題上,毫無交集。兩國表面上都是說要打擊恐怖主義,但美國焦點在伊斯蘭國(IS),俄國卻是要協助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政權,維持友好關係。即便13日發生了被法國總統歐蘭德形容是「戰爭事件」的巴黎恐怖攻擊事件,伊斯蘭國也承認是其所為。美國總統歐巴馬及俄羅斯總統普亭兩人15日在土耳其出席G20峰會時,面對敘利亞問題,雖然都同意要啟動敘利亞政治過度進程,但對如何進行仍有分歧。

敘利亞內戰確實是動盪不安主因,政府軍與反對派持續僵持更提供伊斯蘭國壯大的最好條件;然而,外界並不看好美俄會因為這次巴黎遭到恐怖攻擊,而有所合作。反倒是給了各自支持陣營更大信心,像是法國馬上派出戰鬥機空襲伊斯蘭國重要設施。

這次伊斯蘭國在巴黎發動恐怖攻擊,造成嚴重傷亡,這幾天巴黎街頭風聲鶴唳、民眾人心惶惶,一有風吹草動,所有人就如驚弓之鳥般逃散,軍警更是站滿街頭,「花都」巴黎猛一看彷彿成了戰區,談起恐攻民眾仍是恐懼、不安。然而,這樣的恐懼,很有可能轉化成為巴黎或其他歐洲國家下一步的勇氣,對內是凝聚民眾感情、走出陰影,極右派抬頭,開始關閉邊界;對外則是以戰止戰,對伊斯蘭國猛烈攻擊、務必殲滅的決心。

伊斯蘭國讓巴黎人恐懼、害怕,而這樣的恐懼不也正是歐美國家所期待(或說塑造)外界對伊斯蘭國的形象嗎?

出生愛爾蘭的戰地記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在其「伊斯蘭國」(ISIS IS ISIL)一書中就說,「政府的轟炸沒有傷及任何ISIS成員」、「只傷害到平民跟破壞發電機」、「因為政府的轟炸,年輕人都去加入ISIS了」,強調伊拉克的遜尼派痛恨巴格達政府,而巴格達政府背後就是美國在支持。

派崔克指出,美軍在敘利亞的空襲造成ISIS的傷亡,但空襲無可避免會造成平民的傷亡。空軍沒有地面支援,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不得當地居民的人心。空襲或許會折損幾位戰士,但還是會有更多人來到伊拉克和敘利亞,表達殉教的意願。

伊斯蘭國組織用最決心殉教的自殺炸彈客方式攻擊巴黎,顯示其希望公共暴力引發極大的恐慌,甚至要求組織成員繼續攻擊,確實應該遭受嚴厲譴責;但歐美各國利用空襲狂轟猛炸,在背後支持政權,從中介入敘利亞內戰,卻深陷泥沼,不也是一種製造恐懼的對立。

回頭再看「恐懼的總和」,原來恐懼一直都在,而電影終究只是電影。

●作者錢震宇,資深媒體人,原文刊載自敘說論壇,已獲本人授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