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裕萱 (食品檢驗專業人員)
號稱「食安英雄」的彰化地檢檢察官大動作起訴、卻無法證明頂新油品不能供人食用,成為頂新越南油案一審無罪主因。而食藥署查驗頂新報關豬油原油合格在先,事件爆發後又質疑油品來源,造成數月來民眾對於食安問題的恐慌。對此,筆者認為,食藥署署長姜郁美應負最大責任。
頂新油案爆發後,諸多油品專有名詞和檢驗數據意義令民眾充滿疑惑,檢察官非食品專業,本就需仰賴食藥署協助辦案,但面對擔心吃下不良油品的台灣民眾,食藥署不僅未在第一時間以主管機關身份出面說明、安撫人心,還讓檢察官去頂新油廠抽樣時,未以正確的分層混合抽樣方式取樣,甚至為了求快而採準確度相當低的快篩法來檢驗,得出一份錯誤百出的重金屬超標檢驗報告作為起訴證據。
最後,食藥署更放任無知又嗜血的媒體繼續渲染誇大,將正常製油程序的精煉設備形容成點石成金的「煉金術」,將精煉中的脫臭程序反推成原料油品質低劣,造成民眾臆測、檢察官以錯誤觀念起訴犯罪,更加深社會誤會與恐慌。
事實上,精煉是世界各大油廠普遍使用、讓油品穩定性提升的正常技術,國內其他大廠如大成長城、大統益都有跟頂新一樣的精煉設備,市面上的油也多經過精煉,食藥署何以放任媒體名嘴將精煉說成是頂新獨門的黑心技術、讓民眾以為精煉油不可食用?如此不是扼殺油品產業的發展嗎?
再者,被檢方誤以為是油品酸敗指標的「酸價」,其實酸價高低指的是游離脂肪酸的多寡,酸價越高、游離脂肪酸越多,表示油品越不穩定,容易變質。游離脂肪酸本身無害,只是容易受光照或因為接觸空氣而產生氧化,精煉則是利用酸鹼中和,將油品中的游離脂肪酸去除,在這個「脫酸」程序中會產生無法再使用的皂腳,對於業者來說是種損耗。
因此只要了解油品製程,就知道業者不會刻意壓低成本來採購酸價高的油來作為原料,否則再經過精煉、為了達到酸鹼中和,就必須有大量損耗,無論是製造時間、人力成本、原料耗損都不合算,怎麼都不可能是點石成金的好方法。
此外,社會大眾不信任頂新所提出種種以食用油名義採購、檢驗、進口報關等合法合格文件,卻信任檢察官與食藥署,就是因為民眾普遍相信司法與政府應該保障民眾的權益。但當頂新以食用油名義報關,經食藥署核發「輸入食品許可通知」後入關,並繳交20%食用級關稅,所有程序符合食藥署相關規定。但事件爆發後,因為社會一面倒地指責頂新黑心,食藥署卻撇清責任,不承認當初核發的合格證明,前後不一的態度,讓人如何相信政府?
近年來爆發多起食安事件,但政府動作明顯慢一拍,總在重大事件爆發後才修法,欠缺對於食安問題的策略及方針,在一片倒的社會輿論下,變相增加檢察官「不得不」起訴的壓力。事實上,造成社會紛亂、讓民眾對食安不信任的元兇,不是被說成黑心的頂新,而是最該幫民眾把關食安的食藥署。
這場滅頂烏龍,彰檢和食藥署還要繼續演下去嗎?
●作者吳裕萱,食品檢驗專業人員。此文為讀者投稿。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