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興/基改「挽救」農業

▲台中市府推非基改大豆契作計畫。(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文/林基興

9月24日,中研院廖院長主持唐獎「生技醫藥」項,得獎人分享經驗。為何她們得獎?

中研院院士解釋「人類基因體就像30億顆珍珠的項鏈,要從中找出壞掉的珠子,用剪刀把它剪掉,再換上好的珍珠,非常困難。這需非常精準的導航定位系統。三人開發的編輯基因體技術,效率與精準度都是空前的,可修復先天缺陷的基因、消除致癌的突變基因、切割入侵的病毒DNA等,未來在農業與其他領域的應用亦是無可限量。」該技術是近年「基因改造技術」的精進,已出現挽救農業的例子:2016年,美國賓州大學教授楊亦農,以該技術研發出不變褐色的蘑菇。

得獎人之一是,加大柏克萊分校教授道納(Jennifer Doudna),她告訴筆者,最近綠色和平組織有人支持基改事宜。筆者擔心該編輯基因體技術,受到反基改者的抗議,那就可惜了。因其背後的基改,讓不解者恐慌,受到不少人反對,國人甚至強逼修法禁止校園使用基改食品,結果,出現教育部補助弱勢家庭、營養午餐漲價、菜量減少等後遺症,又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自小即誤解基改食品。

有反基改者認為,引述最近百餘諾貝爾獎得主與美國國家科學院等支持基改,就是患「訴諸權威」的謬誤;為何這般「酸葡萄」心態呢?專業問題為何不問專家意見?最近一期《經濟學人》,有文〈為何劣質科學一直持續〉指出,不少研究報告不堪重複驗證,反基改者儘可提基改有害的研究,但它們經得起驗證嗎?

事實上,反基改者大抵不解基改科技,往往引述國外「邊緣」科學家,在「非優質」期刊的「基改有害」論述;而一般民眾無力分辨正誤優劣,就被嚇得半死。科學要看「證據權重」,經得起檢驗的證據,一再累積;劣質結果就被掃入垃圾中;浪濤盡、優勝劣敗,科學界剩下優質結果;這就是當前的科學,而其應用的技術,諸如醫藥疫苗,得以一再造福人類。

最近一期《自然》期刊,英國國王學院生技訪問教授摩西(Vivian Moses),提到基改的安全性,廣為大部分科技團體支持,也為國際幾乎所有食品監管機關認同;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反對意見,清楚地,主要不是根據科學證據(雖然反對者自以為是),而是政治、商業、或其他利益因素。

我國進口許多基改產品,但國人研發的基改作物,例如降低成本及農藥殘留的抗病毒木瓜、減少有機磷汙染環境的植酸酵素米等,迄今無法上市。當前環境變遷的暖化與極端氣候,如最近的颱風肆虐,更反映生技輔助作物抗澇旱等逆境的重要性。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約三成多,自己少產,就得看他國臉色,且跨國運輸消耗大量的石化燃料,會加速極端氣候等氣候變遷,傷及全球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國人須知,我國已被排除各國際糧食組織門外,有(戰)事時,要求支援的排序很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林基興,大學教授,曾受世界衛生組織一主席推薦到《自然》期刊主辦「挺身維護科學獎」,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