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服用:這是以個人名義發表的文章,並非新聞報導,也非社論,有興趣加入討論的雲友們,也歡迎到ETtoday新聞雲聊新聞。
姚南宏
謝和弦做愛不是重點 我比較在意宋岳庭的憤怒。
說真的,對於謝和弦近日的臉書(Facebook)發言中,我最在意他在上週六貼的「宋岳庭」。
直到今日,我聽到《Life's a struggle》,內心仍會去思考與感受憤怒的種類與模樣,很明顯地,宋岳庭跟謝和弦對於憤怒的呈現有很大的落差。
2001年5月,宋岳庭發現自己罹患骨癌三期,與病魔周旋一年多,在2002年8月9日結束了23歲的短暫生命,流星般的留下死亡中的生命。
2004年宋岳庭以《Life's a Struggle》獲得台灣第十五屆金曲獎「流行音樂作品類最佳作詞人獎」,並由母親和弟弟代為領獎。
他留下文字怒吼。
無論如何,死亡一直都存在於生命之中,即使你是否贊同死亡是以對極的模式遙望於生,還是如斑駁之牆的壁癌一般混雜其中。(例如《挪威的森林》用冷靜的語調去除掉死與生的激情,沒有伴隨任何一個讚與留言。)
憤怒只是裂縫的其中一種,從甩不掉的「被後殖民」開始。
從《異域》到《賽德克●巴萊》,從《細漢仔》到《Life's a Struggle》, 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呢?
人民是選擇獨立思考,還是選擇被玩弄擺布?
其實我對謝和弦的發言沒有什麼感覺,反而回憶起初次看到《Life's a Struggle》歌詞的震撼,為什麼在反璞歸真的視覺化時代,文字還應該存活下來,變成傳遞知覺的媒介?
如此落後的火把為什麼還要存在?
我在30歲前的回答是:文字一種擁有各種可能性的媒介,最能跳脫產製流程的資本箝制,不用為了搞錢得妥協不斷地妥協。(如果你要依賴文字溫飽,肯定又變成另一個故事。)
你覺得年輕世代的憤怒會在台灣真正的爆發嗎?(我指的不是跟著占領華爾街,那種配合性的事件,而是關於國境之內的底層人民,經過消化後,許多疑惑的產生。)
你真的沒有疑惑嗎?關於醫療環境崩毀,我們的勞健保能撐多久?十年後的責任制會變怎麼樣?空屋率如此之高,房子還是一直蓋,建商是怎麼操作財務槓桿的?我們的父母與孩子,接下來會進入一個怎樣的體制。
如果不去思考,當然最爽了,只是能撐多久,沒有人知道。
重點是喬治歐威爾的《1984》或是宋岳庭的歌詞,文字的力量不是表象性的做愛與大麻,那個不是重點,且過於浮誇。
「慾望與受苦,構成生命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全程。科恩說,慾望之河只有一個堤岸,一旦你縱身跳入河中,你就無法游到彼岸。受苦是必然的,但受苦可以認清自己,受苦讓人咬緊牙根,勇敢走下去…」摘自《美麗失敗者》導讀〈裂縫裡的光〉-張照堂
對於謝和弦事件的其他看法,我寫在《聊聊謝和弦的「料很大,我很辣」臉書記者會》。
●作者姚南宏,ETtoday新聞雲社群編輯,花名GO。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