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超/台灣,需要長期規畫的大戰略

文/楊穎超

台灣前陣子對現正於美國佛州舉行的川習會充滿焦慮:不知是否會有第四公報的意外?即便美國代理亞太助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已經說了不預期包含三法一公報的「一中政策」,會成為此次會談重點。但這種不確定感卻提醒我們:蔡英文政府是否存有像冷戰設計師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和保羅.尼茲(Paul Nitze)這樣的人物,可以讓我們知道政府面對美中台三邊關係,有一穩定長期的大戰略,使國人不會因為不了解台灣的方向,而感到焦慮呢?

然現在的政府,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似乎多是「少提主張,以拖待變」。實際發生的事情已是如此,若是潛在的可能變化似乎更無暇顧及。而這些潛在變化,包括如果美國有可能與中共簽第四公報,那台灣可能的因應對策是什麼?這也包括了蔡政府對於中共將「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的替代方案,作為雙方交流的前提。政府除了僵持外,究竟還有什麼看法與主張?而這更包括了怎麼看中共這個政權、兩岸的時間因素(到底時間站在我們還是他們那邊)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對美政策而言,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在2016年12月11日於福斯新聞(Fox News)專訪中提及:「完全了解一中政策,但不知道美國為何要被一中政策綁住,除非我們與中國達成協議。」稍後,在2017年01月《華爾街日報》的訪問中,他又表示:「要不要繼續支持一中政策,端看北京在人民幣和貿易舉措上的進展。」換句話說,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可以交易的,而北京若在人民幣和貿易舉措上「有所進展」,台灣利益也可以是交易的一部份。

美國新任總統如此彈性的立場,當然引起有識之士的疑慮。川蔡電話會後,情況對台灣有如洗三溫暖,但現在的議題則是:「川習會是否會簽署第四公報?」民進黨立委蔡適應3月22日質詢時,詢問李大維此事。李說,已向美方表達我們的關切,並認為「不宜有這樣的發展」。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則提到,若川習會「沒有提及台灣,那將是好消息」,因為台灣不應成為美陸兩國談判中的一張牌。川習會後,我方希望能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台灣未被當作一顆棋子,或是討價還價的籌碼。

我們相信外交部門即便有動作,也不會在媒體上大鳴大放。但除了外交辭令式的關切、等待美國務院簡報,與認為「不宜」、「希望」之外,我們似乎沒有看到一個積極的完整規畫,即便此次第四公報不簽,但既有此跡象,未來我政府有無準備消除那些跡象?而如果簽了,蔡政府又有什麼準備?基本上從政府發佈的訊息中,是看不出來的。

在對中共的政策方面,似乎更凸顯蔡政府「以拖待變」的原則。除概括承受民進黨過去的風格,一方面批評中共不民主、沒人權,堅持不進行以「一中原則」為前提的交流;另方面,既知道中共有「以商圍政」的陽謀,又捨不得與大陸做生意的好處。蔡政府究竟怎麼看待中共政權的呢?

▲被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台灣議題,究竟習近平會如何出手?川普又會如何回應?(圖/路透社)

這讓我們想起冷戰初期,美國的肯楠和尼茲。肯楠聞名之舉,在於其為美駐蘇聯使館官員時,於1946年曾發回一封長達5千字的機密電報;1947年時,又以筆名「X」在《外交事務》季刊發表長文論蘇聯行為的根源(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在這些系列表述中,他清楚的表達「蘇聯將永遠是美國的敵人」,並認為,美國只要堅持民主自由原則,維持強大經濟力量,不必理會蘇聯,就可以看見蘇聯終將崩潰的結果。爾後,接下肯楠職位(國務院政策設計室主任)的尼茲,於1950年將這些構想形成美國的全球圍堵戰略,且最終獲得成功。這兩人不僅規畫了美國的長期戰略,也讓美國各界了解政策的穩定合理性,增加了政府行為的可預測性。

在台灣開始民主化之後,李登輝擔任總統時期的「戒急用忍」政策,其實也是個好例。李的政策在中國大陸開始全速進入世界經濟體系時提出,當初是預期「中國即將崩潰」、「七塊論」,事後看來,李的政策使台灣失去兩岸更進一步接觸的機會。但無論如何,李的政策是有長遠的戰略圖像,也就是:中共政權有其內在缺點,應遠離並避免在其崩潰時受到波及,時間是站在我們這裡。

蔡政府至少該提出一個長期穩定的大戰略觀點,能回答一系列問題,並使關心者可以自動演繹出一個合理的未來發展方向。人因為未知而感到恐懼,此舉對於民調直落蔡政府而言,絕對是正大於負的措施。希望民進黨的政治菁英們,有人可以扛起這個重責大任。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楊穎超,台大國家發展所博士,曾於北京清大、南京大學蹲點研究。關注美中台、兩岸政經發展、交流議題。現於大學任教。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楊穎超專欄

楊穎超專欄 楊穎超

台大國發所博士,曾至北京清華與南京大學訪問,現於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職副教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