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
我的祖先在1946年漂洋過海被帶進台灣落地生根,為紀念兩位引進者(吳振輝及郭啟彰先生)特命名為吳郭魚,後被改為台灣鯛。當初在台灣不甚富裕的年代我們成為一般家庭餐桌上的佳餚,也是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一直默默餵養著台灣的庶民社會,那時的台灣人對我們充滿感激。然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水準提升,坊間開始誤傳我們是吃糞便長大,食用衛生安全堪慮,加以養殖環境不佳造成我們身上帶有一股濃濃的臭土味,開始受到消費者嫌棄,也逐漸從有錢人的餐桌上消失,淪為台灣低經濟價值的養殖魚種,無法行銷國外,為台灣人爭取外匯,還揹上生態破壞者的罵名。
在沉寂多年之後,透過商人靈活的行銷策略我們被更名為「潮鯛」以生食等級送出國外,在日本市場受到極大的好評,售價高出吳郭魚好幾倍,讓我們一夕間暴紅從醜小鴨變天鵝。就這樣我們成為政府官員的寵兒,不僅把我們選為水產品中唯一的旗艦產業,讓我們在同儕中揚眉吐氣,還帶我們到處出國展示,好不風光,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不少政客、商人和學者搶著沾光。業界為擺脫吳郭魚在國外屬低價魚種的既有印象,也把經過改良的我們更名為台灣鯛,期待改名後能一躍龍門。
只是好夢由來最易醒。政府官員們的態度如春天的氣候般善變,不知何故我們不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一腳被踢出鎂光燈的焦點之外,而原先高居美國市場首位的榮光也被來自中國大陸的「親戚」(羅非魚)所取代,還被排拒在新興的歐盟市場之外不得其門而入,卻不見昔日政府官員們的關愛眼神與積極作為,外銷不順暢導致我們身價暴跌,讓照顧我們的主人眉頭深鎖終日望魚塭興嘆,而我們也再度變回了醜小鴨,少被人提及。昔日把我們捧上天的政府官員如今琵琶別抱,力捧起昔日手下敗將(被排除在旗艦產業之外)的石斑魚來,聽主人們閒聊時抱怨說是因為兩岸簽訂ECFA,石斑魚被選為宣傳的樣板,原先把我們捧在手掌心的官員紛紛見風轉舵,改吹捧起石斑魚來,把資源改投在石斑魚身上,似乎早已遺忘了我們的存在和曾有的貢獻(至少讓那些官員官途順遂)。
此時才想起「海鱺」前輩在我們最風光的時候曾提醒我們,台灣官員們最會見風轉舵,也最無情無義要小心,別相信這些人的甜言蜜語,以免真心換絕情。當時還以為海鱺前輩是因為妒嫉我們才會說那些話,如今看來這一切都是真的。有了這種椎心之痛,真不希望還有下一個與我們同樣命運,步上我們後塵的樣板魚種!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