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網路分享的文章都是些唱衰台灣、踐踏台灣的內容,那麼年輕人只會愈來愈失望、愈來愈不知該怎麼努力。(圖/視覺中國CFP)
如果要一篇網路文章爆紅、被瘋傳,贏得大量留言互動與按讚,極度有效的方式就是「踐踏台灣」,這方法履試不爽,而且,這是網路平台編輯間心照不宣的祕密。
我原本以為只有不追求言論品質的小媒體才會這麼做,但最近數次看到形象優良、主打國際視野的媒體刊出好幾篇文章,偏頗的把台灣描述成毫無希望的地方,呼籲年輕人「棄台逃離求生存」。其實這幾篇文章的內容其實粗糙膚淺,遠不及這家媒體該有的水準素質,但偏偏點閱率(可預期)高飛衝天。
然而,踐踏台灣、向台灣潑糞,換取點閱率的投機風潮若再吹下去,對媒體、對寫作者、對社會整體會有什麼效應?光想就令人心寒。
毫無邏輯,卻有高點閱
台灣當然有很多不完美、令人不滿的地方,這些都可以批評。但這個高品質媒體最近刊出的幾篇文章,都是留學生和旅外台灣人所寫,而他們的批評也太缺乏水準了。例如其中一篇文章,主旨是要告訴大家:真正的人才,要對台灣有所貢獻就該離開台灣,絕不要回來!這真是荒唐和偏頗到令人感到好笑的地步。要在哪裡工作與生活,那是個人選擇,別人管不著。但把「離開台灣不回來」視為「愛台灣」的做法,那就是理智問題、邏輯問題。
當社會投入大量資源培養的優秀專業者都離開台灣,不再回來,沒有工程師、沒有科學家、沒有商業人才……台灣怎會富強?可惜,該媒體編輯擅長下爆炸性的標題,但卻不督促作者把道理說清楚、講明白。
當然,我們可以有一部分優秀的年輕人到世界各地開枝散葉,做台灣產業、政治、文化的外援;但我們更需要大批優秀、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回到台灣,在各行各業各領域拚鬥。有人才,國家才會富強。這麼明顯的道理,就在編輯追求點閱、故意引戰的考量下,被扭曲犧牲了。
噴發怨氣,卻不顧真實
還有一篇更糟的文章,是一位剛從國外學校畢業,回台灣找工作不順利的年輕人所寫的。在那篇文章中,他說到台灣每個人都只為了穩定收入而工作,沒有人敢於冒險;相對的,只要在美國,就可以為了夢想而工作,人人都會鼓勵你、尊重你。
這當然是幻想,至少是很片面與偏誤的觀察。歐美和台灣、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許多人為了穩定的收入而工作,在理念與現實間有所妥協,很多人也都沒有明顯的興趣或無法把興趣當飯吃。歐美職場華人、台灣人的「玻璃天花板」非常低,在當地真正工作過的人都知道,更別說因為語言能力、生活經驗所造成的隔閡。空氣在全世界都一樣,並不會因為在哪個地方,人們就能直接呼吸到夢想。
反觀台灣,有愈來愈多人創業,或從事他理想中的工作,或追求對社會有所貢獻。只要三不五時翻翻雜誌、參加些新創界的活動,就可以認識一大群同好。此外,在台灣,極力創新、提攜後進的人,與守舊排斥新事物的人,兩者皆有,但我看見的卻是前者愈來愈多。尤其對於踏實做出成績的人,社會或年長一輩往往不吝於鼓勵與幫助。即使沒有得到鼓勵、即使被潑冷水,那又如何呢?當我們真心要走一條自己願意的路,別人也阻擋不了。任何難關,只會阻止那些不夠堅定的人。
其實,那幾篇文章本身並沒有優秀到值得仔細批評。可我想指責的,其實是那些平台編輯的失職。因為刊出這類偏頗、錯漏,缺乏原創性與洞見的文章,無論是刻意騙流量,或是不小心的疏忽,都不是知名媒體該有的行為。
言論平台,卻誤導民眾
很不幸,糟踏台灣的文章總是吸引點閱率的特效藥,尤其在網路上傳播極快,還能獲得大量按讚數,這對於追求點閱與曝光度的作者和媒體來說,當然是大好策略。但我身旁真有人被影響了。那些我參與的學生群體當中,就有人一再讀到那些自相矛盾、觀察片面、言論偏頗的文章,變得愈來愈失望、喪氣,都不知道該怎麼努力了。
他們不想離開,他們想為台灣努力,卻還被指為「沒有理想」、「不敢追求」、「沒有勇氣」。結果,這些年輕人看了這些文章後開始擔心:留在台灣是沒有希望的嗎?我想告訴那些看了這些文章,感到憂心絕望的朋友:勢在人為!機會總是在,看你怎麼找尋與把握。
▲糟踏台灣的文章總是吸引點閱率,還能獲得大量按讚數,這對追求點閱與曝光度的作者和媒體來說是大好策略。(Photo by Ross Moody/Flickr)
首先,那幾篇文章裡,作者寫到自己遇到了不友善、澆冷水的面試人員,這就代表那些公司不好嗎?也不見得,或許是面試人員個人不適任而已,也可能是作者並不適合應徵的職位,對方當然也就冷淡些。
此外,就算這些作者遇到的公司真的不好,也不能一竿子打翻全部的台灣企業。我知道身旁許多朋友有些人待在待遇不錯的公司,有些人創辦的公司對員工非常平等友善。我身旁也有不少高手月薪達十萬以上。日前和一個創業朋友見面,提到可能有案子會介紹給他,被他拒絕了,原因是客戶都在追著他跑,事情已經做不完。
好公司絕非不存在,也不見得那麼少。但為何我們卻不易看到開心的消息?因為進入好公司的人不會出來嚷嚷著:我高薪!我不加班!我的工作好棒!不會的。這是人之常情,抱怨時喊得震天響,拿到好處時候就自己偷偷藏。
罵台灣換流量,是筆好生意?
事實上重點真的不是離開台灣,而是要了解業界,要做足自己的功課。好公司是存在的,但要知道怎麼找,不然就是無緣;爛公司也存在,只要知道怎麼避,我們就不會是受害者。工作與產業環境,這才是事實。我這幾年也在發展這方面的教育培訓方案,有些學校已經開始和我合作。
可惜,愈來愈常見媒體為了大賺點閱率,引入內容粗糙的文章,卻不考量內容的完整與平衡,而且在訂標時更全力極端、偏頗到底。為什麼要極端?因為標題才會引發好奇,才會吸引點閱,才能賺到流量;為什麼要偏頗?因為偏頗才會引發筆戰。反對作者的人會留言批評;但同時,作者的觀察仍符合某些人的經驗,所以會有人發言維護。就在這意見交換的過程中,有人言詞尖銳,有人動了怒氣,編輯看到流量數值,好不開心。
綜觀所有極端、偏頗的文章當中,被操弄起來、成效最好的,就是踐踏台灣的主題,從政治到經濟,從產業到教育,從機場到立法院,從街道景觀到海邊圾垃,有太多話題都可以順水的推理出「台灣爛爆了」,而且還會有一大堆的人幫腔附和,往台灣吐痰踩腳。
踐踏台灣的文章一出,也會有愛台志士受到刺激,挺身為台灣辯護。而且通常都會有人帶進兩岸比較,十之八九又會引到藍綠爭議,扯進誰賣台、誰不是台灣人、誰被對岸奴化等,只要點燃這樣的爭論,流量又會再上衝一個級距。
然而,流量成長了,但對讀者的影響卻是愈閱讀愈無知、愈誤解。這本來是圾垃「內容農場」慣用的策略,但現在連主流媒體都跟進了。
可妥協但勿出賣,網路作家堅持
坦白說,我初當網路作家,用稿費維生時,曾和極為重視點閱率的媒體合作,有的編輯在衝高點閱率的考量下,傾向把標題改得極端、武斷,甚至偏離文章原意。雖然總得退讓妥協,但通常會和編輯有番討價還價,減少失血。當工作較上軌道後,我也慢漫減少和這類媒體合作。就我所知,長期投入言論經營、見解傳播的作者,都會愈來愈有所堅持,減少妥協。
然而,似乎有些網路平台選擇吸收大量年輕的作者,刊出他們寫的文章,其中多屬於高爭議性、低建設性、多情緒噴發、少深思洞察的內容。其實我也能理解作為編輯,如果面對的作者坦誠但衝動、純真但偏頗,議價立場較淺薄,不怕惹爭議上身,只求被看見、被聽到,當然比較好操作,比較容易出賣自己換取點閱。
可惜的是這些年輕寫作者,可惜的是成熟穩重思慮周全的作家,可惜的是這名聲向來優良的媒體,以及整個言論場域。可惜的是台灣,就這樣為了點閱率,一次次被鞭笞踐踏。
好文推蔫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