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中生之死 社會應有的反思

▲青少年,少女,迷失,自殺,壓力,崩潰。(圖/視覺中國)

即使有富裕的物質環境,仍有許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迷失自我,甚至因此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急需整個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圖/視覺中國CFP/示意圖)

文/徐宏義

開學才一星期,就已經傳出有北一女新生跳樓自殺的消息,這又是一件令人非常傷心難過的新聞。在美國那麼多年,多次聽聞到自己孩子的摯友或認識的朋友,或者他們朋友的朋友自殺的事。我們居住的城市裡,也不間斷的有高中生、大學生自己結束生命的消息傳來,整個社區和城市有許多人集合智慧,想盡辦法要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可是仍然無法遏止青少年自殺的趨勢。

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不停在我心中縈繞,年輕的生命是這樣的美好,世界有那麼多美妙的事,我太太常在和年輕女孩擦身而過時跟我說,你看,那個女孩的皮膚多麼細緻,頭髮多麼烏黑油亮,真羨慕她們,年輕多好。

這樣的年輕人,為什麼會甘願離開這個他們才剛來沒多久的世界?我始終覺得,解開這個問題的鑰匙是在大人手中。我從來不認為,也不是在說,大人們逼這些小孩走上絕路。但我聽到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台灣,這些自殺的年輕人,比起其他的地方,人數不多,比例也沒那麼高,好像都是個案,意思是把自殺歸結於某些年輕人精神的傾向、情感的問題,或個人及家庭的個別問題。

如果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那這個情形不但無法避免,而且會愈演愈烈。因為這類問題,永遠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把它認定成是獨立事件,是把頭往沙裡埋,無視於社會風氣、價值觀及大人們的期望直接或間接造成這些事件的事實。

事情的發生,外人無法想像死者父母的糾結和痛苦,我也無意評論個別的案例。但我想分享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的結果,以及我認為父母在教育教養子女時能怎麼做,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情緒和情感的管理。有時候,不管父母乃至於整個社會做了什麼,我們仍然無法完全避免青少年或年輕人自殺的情形。但我們還沒有走到那裡,事實上,我們離那裡還差很遠,還有太多我們可以做而沒有在做的事

康乃迪克州的Jordan Parco基金會是一位自殺的大一新生Jordan Parco的父母為了紀念他們的兒子,在2011年成立的基金會。基金會的宗旨就是經由教育孩子、父母及整個社會,防止高中生及大學生的自殺。

Jordan Parco基金會和紐約的JED基金會(也是一位自殺的孩子Jed父母成立的基金會)在2015年共同發表了一個全國性的調查結果,他們訪問了1502位大一的新生,在這個叫做「第一年大學經驗(First Year College Experience)」的調查裡,他們問了一個問題:大一新生在大學裡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大學生,校園,大學,同儕,人際。(圖/視覺中國)

根據國外調查顯示,大一新鮮人認為他們最欠缺的一件事是「情感上的準備」(Emotional Preparedness),是可以快樂過大學生活的關鍵。(圖/視覺中國CFP/示意圖)

結果統計數字出現出人意表的結果:有超過60%受訪的大學新鮮人認為他們上到大學最欠缺的一件事是Emotional Preparedness(情感上的準備)。不是學生準備不如人,不是其他課業的壓力,而是大一新生們覺得如果他們能有更好的情感管理的能力或技巧,他們的大學初體驗可以更如魚得水,或者學業成績會更好,更快樂。

讓我們來看看什麼叫做Emotional Preparedness?根據問卷調查基金會的說法,Emotional Preparedness包括四件事:
一丶能照顧好自己
二丶能適應新的環境
三丶能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四丶能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

大家(這包括父母、長輩、整個社會,也包括學生自己)都過度的強調學生成績,卻未充分的教導年輕人處理情感或情緒管理的能力,而缺乏這些能力卻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表現。

這個事實也反映在問卷調查的結果,那些缺乏Emotional Preparedness的新生,學業成績相對的較差,也比較可能休學、退學,或因為各種因素離開學校。這類的學生也比較可能以藥物或酒精麻醉自己,逃避現實

在美國,Teen Suicide(青少年自殺)這個現象在西岸和東岸,以及某些大城市,因為競爭激烈,生活緊張,問題很嚴重。許多社區意識到這個問題關乎到下一代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整個社區都動員起來,許多的專家、學校、志工都投入防止青少年自殺的工作。

反觀台灣,北一女學生自殺的消息過了之後,關注的聲音就被其他更多的問題和消息掩埋了。在這件事情上,社會上普遍有一種不願揭瘡疤的氛圍。政府單位、學校、相關的團體,都異乎尋常的安靜。大家沒想到的是,這不會是零星的事件,而是值得把整個問題搬到檯面上來討論的大問題。

那就是:我們下一代正在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他們感覺有成就感嗎?他們看好自己的前途嗎?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嗎?他們的壓力有多大?來自於什麼地方?他們接受到充分的教育,足以應付未來的世界嗎?他們將來有能力帶領整個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去嗎?還有,他們快樂嗎?

有一個自殺的青少年,就有一百個、一千個年紀相仿的孩子正在自己的小角落當中掙扎。他們正在問,這樣活得有意義嗎?既然有這麼多的痛苦,活著做什麼?他們不知道怎麼求救,或許也不知道向誰求救。他們的聲音出不來,但是整個社會,整個教育體系可以坐視不管嗎?

在美國,15歲到24歲的青少年或年輕人死亡第二個最大的原因就是自殺,僅次於意外事件。你知道在台灣是什麼情況嗎?衛福部公布台灣15歲到24歲青少年死因第一和第二大原因為意外事故和自殺,其中放棄自己性命最小的孩子竟然只有12歲。我們和美國的統計幾無二致,但他們的社區可以整個動起來,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團體和社區是靜悄悄的?好像羞於或恥於談論青少年自殺這個題目似的。

這樣說好了,在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體認到青少年自殺的問題是整個社區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有責任的問題之前,一條條寶貴的年輕生命就會繼續地消逝。

哈佛大學心理教授Douglas Jacobs研究發展出一套「今天防止自殺」(Stop a Suicide Today)的程序,教大家怎麼看出那些青少年有自殺的傾向,要怎麼做可以幫助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和同事,挽回他們自殺的企圖。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PA) 前會長Nadine Kaslow也歸納出一套青少年自殺防治的七個步驟:

一、體察事實
二、觀察出危險徵兆
三、了解風險因素
四、了解預防手段
五、採取防治措施
六、和青少年討論自殺
七、最後且不容忽視的方式:尋求精神專業的協助。

這些都是非常有效,值得政府、學校、家長參考的材料。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資源,再衡量我們的特殊狀況,發展出我們自己一套防止青少年自殺的辦法。重點是,我們要去做,而且今天就要去做,這是整個社會責無旁貸的事。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很多,感情、人際(包括霸凌)、精神疾病、藥物濫用、工作、經濟都有可能。但有一件是統計報告顯示不出來的因素,就是學業方面的壓力和挫折,以及家長或長輩、家庭甚至社會的期望和價值觀。沒有數字可以告訴我們,學業和父母的期望造成孩子多大的壓力,以及多少青少年的自殺和它有關。但無法否認的是,學業及升學給許多孩子帶來無可比擬的壓力。

這是一件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事,而且有它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為什麼這個社會這麼重視學業和分數?我很難理解,孩子的父母都已經是在社會上工作打拚的人,難道他們不清楚在社會的成就與成功與否,和學業成績毫不相干嗎?過了第一個工作之後,雇人的公司對應徵工作的人唯一想知道的事,你會什麼?你有什麼經驗?你可以為公司帶來多少營收?誰在乎你什麼學校,什麼科系畢業?我們在國外用的一位軟體工程師,大學是學美術的,程式設計完全是自學的。你想我們會在乎他大學唸什麼嗎?我知道他學美術,也是後來偶然聊天才知道的。

父母不要再認為當醫生、律師、公務員最好,每個職業都有他的苦水。我的醫生朋友告訴我,他就是一個高級工人。我問他為什麼這麼說?他說因為他有做就有賺,沒做就沒賺,出一趟國,診所關門兩星期,他就兩星期沒收入。而且,他說整天在小小的診間裡轉來轉去,轉了幾十年,他都快瘋了。他說的不是特例,典型的醫生生活就是如此,你要你的孩子這樣嗎?

▲志工,國際志工,義工,慈善,助人,青年,學生。(圖/視覺中國)

分數是假的,喜歡學習、有堅強的心靈、愛生活、樂於助人,才是孩子一輩子受用的東西。(圖/視覺中國CFP/示意圖)

幾十年來思考和從事教育和教養,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我們還看過太多孩子成長的經過,我們由孩子的出生一直經歷到孩子的求學、升學、就業,雖然是後知後覺,但整條路我們看許多孩子走過許多次,總算看清楚了:孩子在學校的分數都是假的,一點用也沒有,讀什麼學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會愛好學習,培養好的人格,堅強的心靈(mental toughness),會生活,愛生活,為別人服務,這就是全部了。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徐宏義,美國EDUx教育基金會(EDUx Educational Foundation)董事長。本報有刪修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