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吃緊、慢性病防治失衡 「菸捐」調整或成解方?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健保制度為國民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但如果不解決目前的財源困境,特別是在菸害防制領域,醫療體系將無法實現永續發展。

▲▼台北市批發市場出現多起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台北榮總團隊前往台北第一果菜市場設立篩檢站,針對北農相關從業人員擴大執行PCR採檢任務,現場醫護人員的防護衣上除了寫有自己的名字方便辨識,有些更是寫上了「北農加油」、「台灣加油」、「抗疫成功」、「北榮疼惜北農」、「任務圓滿」等字句為自己打氣也激勵團隊士氣。醫護人員,醫療能量,醫院,疫情,防疫,陽性率,篩檢能量,疫調,熱區,傳播鏈,陰性證明,社區清零,抗原快篩,核酸檢測PCR。(圖/記者李毓康攝)

▲近幾個月,急診爆滿、健保點值不足、醫護人員流失等問題,已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

近幾個月,急診爆滿、健保點值不足、醫護人員流失等問題,已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些現象不僅令醫療從業人員疲於應對,也讓民眾的就醫權益受到威脅。

事實上,台灣醫療體系所面臨的困境並非新鮮事,根本原因在於醫療預算長期不足。隨著醫療資源愈來愈緊張,民眾過度就醫的現象更進一步加劇急診壅塞和病床不足的問題。長期以來,經費短缺也制約了健康政策的推動,尤其是在疾病防治領域,經費無法跟上需求,讓台灣從曾經的國際醫療模範,逐漸走向當前的困境。

預算不足 對慢性病防治的影響

在全球,非傳染性疾病(NCDs)已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NCDs佔全球死亡率的74%。吸菸、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及過度飲酒是減少NCDs的主要控制因子。WHO建議,各國應重視慢性病防治,並強調預防優於治療。然而,在台灣,慢性病防治的工作長期受到醫療經費不足的困擾。

以常見的菸害防制為例,吸菸與慢性病的高度相關,台灣每年因吸菸或二手菸造成的死亡人數極為可觀,無疑對醫療系統帶來負擔。為了應對這一問題,衛福部每年透過「菸品健康福利捐」(菸捐)經費來支持戒菸服務及菸品相關衛教活動。從臨床觀察來看,菸捐的確能有效減少菸民的抽菸量,甚至大幅提升其進入戒菸門診的意願。

菸害對健康的影響

台灣每年有超過2.5萬人死於吸菸或二手菸相關疾病。長期吸菸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等重大疾病,二手菸則對非吸菸者的呼吸系統造成傷害。在流感季節,吸菸者感染流感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五倍,且重症住院的風險大幅上升。此外,二手菸會顯著提高兒童流感重症的風險,進一步加重社會的醫療負擔。

然而,政府在菸害防制上的投入依然不足,自2009年以來,由於菸捐金額長年未曾調整,隨著物價上漲和通脹的壓力,預算無法跟上醫療支出的需求,使得菸害防制的效果大打折扣。近年來,台灣的吸菸率不但未能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也為慢性病防治蒙上陰影。

▼政府在菸害防制上的投入不足,菸捐金額長年未曾調整,隨著物價上漲和通脹的壓力,預算無法跟上醫療支出的需求,使得菸害防制的效果大打折扣。(圖/ETtoday資料照)

▲▼菸稅,菸捐,長照法修正案,長照(圖/記者張一中攝)

醫療體系 面臨的雙重挑戰

除了慢性病的防治問題,台灣的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壅塞困境。台灣急診醫學會近日警告,隨著醫護人員的流失、醫療人力短缺與資源失衡,台灣的醫療品質正遭遇嚴重挑戰。醫護人員的負擔日益沉重,不僅影響急診和重症病人的照護,對日常的基層醫療服務也造成極大的壓力。

回到慢性病問題,菸害防制的困境與醫療資源短缺並非各自獨立,兩者之間息息相關,若政府不積極改善菸害防制,尤其是提升菸品稅負,從源頭管理疾病風險,健保體系的困境只會加劇。

根據國健署過去的研究,大多數醫師願意提供戒菸服務,但診察費和衛教師的費用補助不足,成為推動服務的主要障礙。這再次凸顯經費對醫療政策的重要性。

結語

台灣的健保制度為國民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但如果不解決目前的財源困境,特別是在菸害防制領域,醫療體系將無法實現永續發展。政府若能聽取醫療專業意見,並在預算上做出調整,無疑有助於推動菸害防制,減少慢性病患者,並舒緩社會的醫療負擔。

在這場關乎每一位國民健康的戰爭中,我們醫護人員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如果政府不真正改變現狀,這場戰爭將難以獲得獲勝。唯有徹底改革醫療體系,增加對菸害防制的支持,台灣的醫療與健康才能邁向更光明的未來。

▼菸害防制的困境與醫療資源短缺並非各自獨立,若政府不積極改善菸害防制,尤其是提升菸品稅負,從源頭管理疾病風險,健保體系的困境只會加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香菸,抽菸。(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