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K真的有那麼可怕?--一個大陸人看台灣

▲周刊報導的學生出面說明。

秦風

最近半年,上台灣的新聞網站,ptt論壇,看到無數的22k和十年未漲薪的言論。我就想,22k真的那麼可怕嗎?

以大陸為例,因就業人口規模過大,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薪資,三線城市大概2K元RMB,二線城市大概2.5K元RMB,一線城市大概3K元RMB,最高平均薪資換算成新台幣也不過14k元NTD,只是台灣22k的64%。要知道大陸一線城市北上廣的房價物價並不比台北低或低多少。

那大陸的大學畢業生是如何接受這樣的薪資呢?

一、 忍。目前大陸80后大學生的父母,都是出生在改革開放前的艱困歲月,身上都帶有中國傳統農民(這不代表他們的父母出生在農村)的韌勁,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這一種精神自然而然會潛移默化的遺傳到80后這一代人身上,因為他們看著父母是如何流血流汗流淚賺錢給他們讀完小學到大學的。父輩能吃的苦,爲什麽我們不能吃?何況現在的環境早已比父輩強很多了。每月所賺可能已經是父輩曾經一年或幾年的收入。

二、 忍。大陸自從1999年開始大學擴招,高考升學率節節攀升,大學生人數呈現爆炸性增長,教學質量自然而然的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加上大陸一直是應試教育,學生考上大學后終於自由沒有升學壓力了,就放鬆了學習,畢業后所學成果是多是少,個人心中自知。再加上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理論如何轉化為能力還欠缺火候。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又如何好意思向老闆要高薪呢?有一個工作能掙錢養活自己減輕父母壓力就已經感天謝地了。

三、 忍。因為大陸大學畢業生知道,將來的薪水一定比現在高,現在的薪資水平只是暫時的。或者將第一份工作看成是給自己積累工作經驗的自我增值過程,將來可以選擇跳槽奔向更好更高的平臺去追求更好的薪水待遇。第一份工作忍過陸個月的試用期或一年的工作後,薪資一般都能提高30%以上,以後就看個人能力,工作成績和企業效益了。

就我而言,我2008年7月畢業後在某二線城市找到一份工作,前半年每月只有純工資2500元RMB,半年後開始按照正式職工計薪(就開始有其他福利補貼獎金等待遇),每月大概4500元RMB,到了2010年6月,因為工作崗位和職務的變遷,每月大概11000元RMB,但到了2011年9月,因為大環境原因導致企業效益下滑,每月大概只有9000元RMB。未來經濟若不見好轉,還有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性,相反也會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

四、 忍。努力達到收支平衡,收入低就少支出,等將來收入高了後再多支出。在大陸一線城市經常見到幾個人或十數個人合租一套大房,然後將客廳隔成N個沒有窗戶的房中房,大概能容下一張床和一張書桌的大小,或一間臥室左右各擺放一張雙層床住四個人。如北京,很多人選擇房租較便宜但有獨立空間的地下室,這在大陸稱為「蝸居」,這群人叫「蟻族」。

所以,我認為起薪低並沒有什麽可怕的地方,只要能達到基本的收支平衡忍忍很快就會過去,可怕的是起薪高導致雇主降低雇人意願和減少雇傭人數,這樣會造成更多的人失業沒有收入。

而導致目前台灣人民認為薪資十年無調漲或調漲幅度較小的緣故,作為「外人」的我認為,主要原因有:經濟成長率幅度下降必然帶來薪資增幅的下降;台灣十年前的薪資水平或許超過了當時的經濟水平,十年來通過縮小漲幅來回歸合理水平;台灣產業佈局不合理和新產業開發不夠努力,導致產業向北集中,南部原有產業因競爭或自我發展受限而衰退,南部人北上尋求機會導致北部僧多粥少拉低薪資水平發展。

那麼,作為個人,作為企業和作為政府,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薪資環境呢?我認為:

一、 作為個人,要有良好的心態。這個世界不會爲了你一個人而發生改變,只有你去適應世界發生自我改變。不管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祖上倒回去不超過五代,都是農民或貧窮人士,他們能吃的苦為何我們不能吃苦?以台灣為例,蔣經國先生大力發展工業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那個年代的大學畢業生難道不是從低薪慢慢熬到高薪的嗎?(這一點也是我擔心從小生活環境優越的大陸00后出生的這一代人將來也會出現低起薪抱怨,低起薪工作不愿幹而啃老的原因)

二、 作為個人,要有自我增值和不通則變的意識。我們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瞬間巨變的信息經濟社會,這要求我們的知識結構要不斷的增加和更新方能脫穎而出,否則不進則退終將被他人淘汰,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增值方能和資方討價還價,才有更廣闊施展自己才華的天地,這樣才能當一個企業或一個行業令你失望的時候,你可以有效跳槽(薪資或職務比跳槽前高)到更好的企業或更好的行業,甚至去開創自己的企業或自己的新興行業(360行行行出狀元之外的第361行)。

三、 作為企業,要有良好的薪資制度和人才流動制度。企業追求效益,企業主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一定要在企業效益和員工收入間取得一個大致的平衡,這樣才能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增強他們的歸屬感,進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提升企業盈利水平。我們不能苛求企業以最高工資去要求員工工作,但也不能苛求員工以最低工資去主動工作。只有做到「企業好,員工好;員工好,企業更好」的良性循環才是企業和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之道。當然,企業還要營造一種人才有效向上流動的氛圍,員工只有看到將來有升職的機會,才能看到將來有加薪的希望,才會更理解目前的「低薪」。

四、 作為政府,要有良好的產業佈局和產業引導,營造輕鬆的經商環境。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人的企業,都是生存在政府所管轄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一部份需要市場經濟進行自我調節,另一部份就需要政府有意識的進行產業佈局和產業引導。依然以台灣為例,若沒有蔣經國先生提出和大力推動的十大建設,台灣上世紀能取得那麼大的發展嗎?所以,政府不能將產業發展完全扔給市場和企業,尤其是新興產業,讓他們自生自滅自生發展。當然,政府也不應該過於干預產業發展或錯誤干預產業發展。而目前台灣的現狀,就是缺乏蔣經國先生那樣眼光長遠的政治經濟規劃人才(我在這裡就不探討是台灣目前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才,還是台灣的社會生態無法讓這樣的人才施展拳腳)。

五、 作為政府,應該制定各方滿意的基準指導薪資(或最低指導薪資)。基準薪資不能全面偏向勞方,否則只會逼死企業或使企業外逃,當然也不能完全偏向資方,否則就是鼓勵企業最大化的剝削員工。基準指導薪資可以一刀切的制定全社會的最低薪資(強制性的),但也要在這個基礎上根據不同行業和企業規模,制定數檔更高的基準指導薪資(非強制性,由勞資雙方協商是否執行)。

或許,可怕的不是22k,而是台灣人民對台灣經濟前途的擔心,擔心台灣經濟產業失去競爭力和被周邊地區邊緣化,進而看不到漲薪的希望,沒有希望自然會害怕「22k」永遠是「22k」,自然會滋生對現狀的不滿。這就需要社會營造鼓勵競爭和主動競爭的氛圍,無論是企業競爭還是個人競爭。

補充一點,毋須擔心人才流失,而應該擔心人才無法流動。一潭水不讓進不讓出很快會讓活水變死水,重要的是能讓人才能夠流動起來。企業人才能夠流進自己的企業也可流向其他企業,地區人才能夠向北流也可向南流,國家人才能夠引進國也可流出國,自有這樣,人才交流才能免費(無須學校教育)提升整體人才素質。這是由大自然「物競天擇」的進化理論所決定的,不以你我意志所轉移的。

最後衷心祝福台灣競爭力和經濟越來越好。台灣經濟越好就越能促進亞洲經濟就越好,畢竟亞洲經濟已經進入與榮俱榮的大亞洲市場時代了。

我要留下來--留在台灣的你,能為故鄉做出什麼改變?

學校挺進頂尖大學,而我們能獲得什麼?

親愛的台灣人--吶喊低薪,因為我們不是溫水裡的青蛙

勞基法攏係假?鬼島正妹:我月薪只有4千元

●作者秦風,大陆西部某企业職員。簡介表示希望儘量拋去紅藍綠立場評論兩岸三地之時事,以超政府主義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理想是想成為解決巴以問題的民間大使。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秦風 ET論壇 人才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