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輝/有了「媒體大腦」 還需「媒體人腦」嗎?

▲▼AI,科技,電腦程式,大腦,人工智慧。(圖/Pixabay)

▲媒體工作者們,與其擔憂AI 時代來臨是否恐將失業,不如好好思考如何駕馭AI、提升自己的能力。(圖/Pixabay)

【社長的新媒體聊天室】

有沒有發現ETtoday新聞雲的新聞可以唸給你聽?而且這機器人唸的聲音還滿甜美的。然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功能,真正巨大的改變正衝著新媒體而來。

當美國諸多傳統媒體,甚至網路新媒體在2017年都傳出不好的消息,「《赫芬頓郵報》壽終正寢,雖然它仍然“活著”」、「美國的原生數字媒體正在集體崩盤?」2018新的一年新的科技,會給新媒體帶來什麼?

▲▼媒體大腦。(圖/翻攝自新華網)

這張照片是截自一支新聞影片,影片的最終有一些小字,簡體字,我很用力的看,把它的文字打出來:

本條新聞由媒體大腦2410”會議報導模型”生成

實時調用服務器數量:1000台,分析網頁108786961個

檢索視頻15793分鐘、音頻4464分鐘,調用知識節點437個

計算耗時:10.3秒

知識產權保護:已啟用

用戶反饋分析:已啟用

自動事實核查:已完成

先別問這是打哪兒來的,有沒有忽悠?先看這2分13秒、機器人製作出來的新聞影片,你看到了什麼?看見它是一個機器人剪輯影音,針對會議的一個剪輯模型;看到了它用了1,000台伺服器、看到了它分析了1億878多萬個網頁、檢索了15,793分鐘的視頻、4,464分鐘的音頻,調用了437個知識節點,然後,它只耗時10.3秒就製作出來這支影片?還是你看到了……但記者呢?記者哪兒去了?

雖然它機器的語音沒有我ETtoday新聞雲的好聽,但我只是把稿子唸出來,它卻是一支從頭到尾完全非人工製作的影音,我心中豈只百味雜陳?

曾經,在2001年,《新華網》一行高階主管來參訪當時的《ETtoday.com東森新聞報》,回去沒多久,《新華網》的網頁便改版,且超像我們ETtoday。而今,我則想向他們學習,這所謂的「媒體大腦」。

這段新聞影片,是不久前新華社發表的人工智能採編應用系統,利用「媒體大腦」平台的智能採集、用戶分析、圖像識別、語音合成等功能,推進在策劃、採集、編輯、加工、分發、反饋等全流程應用,探索智能化編輯部的標準和範式。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右手握著鋼筆,左手刁根菸,在飄著記憶中香味的稿紙上,書寫剛採訪來的新聞,當時,覺得那是一種優雅。寫完稿後,裝進稿袋,送到火車站丟上火車,剛電氣化的列車就會把稿子送到台北;進了報社,才送至編輯台編版、付印。後來傳稿改用傳真,再來才是用PE2編輯器的筆電,連上撥接網路把稿子傳回去。

我在當記者的第一年,拿到第一波的BB call,現在卻是透過Messenger、WeChat、Line即時聯繫。當年是靠自己勤做筆記、勤做剪報,及報社像圖書館的資料室存放成千上萬剪報的資料庫(超佩服管理資料庫的同事,問他們什麼立刻能找到);然現在靠的是谷歌。以前靠的是我腦袋裡豐富的記憶,把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關聯人事物,快速用我聰慧的專業整理後,下筆寫成新聞。但,除非我的主管比我厲害,否則沒有人可以在付印前檢核我的稿子是否有錯。而在那個年代,我哪管讀者有什麼反應?因為我根本無從得知。

在我年輕的那個年代,我只要一支筆、幾張稿紙,甚至不需要稿紙,只要一張紙片,我都能把新聞任務完成,而且我每天可以寫上5、6千字。那個年代,我沒有任何輔助工具,只有靠自己的腦袋。

今天,把人腦換成電腦,先不要去擔心它會取代你,把你Fire掉,而是,科技能否提升你的採編力?提升你的競爭力?新媒體要思考的,便是如何運用科技工具,提升編採人員的採寫能力。而媒體人要思考的是,如何運用科技工具,提升自己的採寫能力,而不是擔憂自己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

好文推薦

蔡慶輝/Connect!媒體的初心不能變,初衷要變

蔡慶輝/逃離臉書?那除了臉書,你還能怎樣?

蔡慶輝/AI這隻「黑天鵝」 是「牠」還是「祂」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蔡慶輝,ETtoday新聞雲共同創辦人,現任社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