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文/南海將成中美軍事角力場

▲▼2017年8月11日,美路透社引述匿名美國官員的話稱,美國海軍驅逐艦「馬侃號」(10日)在南海進行「自由航行行動」,進入美濟礁12海裡,挑戰中國對此的領土聲索。報導稱,這是川普政府上台後,美國海軍在南海的第三次「自由航行行動」。(圖/視覺中國CFP)

▲美國海軍驅逐艦「馬侃號」在南海進行「自由航行行動」,進入美濟礁12海里。這是川普政府上台後,美國海軍在南海的第三次「自由航行行動」。(圖/視覺中國CFP)

美國海軍勃克級神盾級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今年3月23日,在南中國海海域實行「航行自由」行動,進入南沙群島美濟礁12海里範圍內,並實施相關戰備操演。中國宣稱,立即調派570艦—054A型導彈護衛艦黃山號、514艦—056A型護衛艦六盤水號,一小一中兩艘艦,以包夾方式迎向美艦識別查證,並予以警告驅離。

美軍9200噸的勃克級神盾艦,三度空間的戰力強大,有96枚各型先進飛彈與火力猛烈的各型火砲,雷達偵測距離500公里,想必早就摸清楚美濟礁共軍所有的動態,並完成作戰準備,美艦敢單艘深入,表示不把共軍戰力放在眼裡,就算真打也不怕。

至於中國所宣稱的警告驅離,絕對不是射擊火砲警告驅離,因為只要開砲,美艦會認為意圖攻擊,若美艦還擊,共軍570/514兩艘護衛艦存活率不會很高。若真有所謂的警告驅離,最多就是用國際無線電頻道喊喊話,研判美艦根本不予理會,美艦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其實美國海軍近年早就經常在美濟礁附近自由進出:2015年10月27日,美國海軍拉森號驅逐艦駛入美濟礁12海里以內海域;2017年美方軍艦也兩度進入附近海域內,5月25日,杜威號飛彈驅逐艦進入美濟礁12海里內,中國聲稱海軍柳州號飛彈護衛艦、瀘州號飛彈護衛艦對美艦警告驅離。隨後的8月10日,美國驅逐艦「馬侃號」(USSJohn S.McCain)甚至更進入美濟礁不到6海里處。

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在有主權爭議的美濟礁上大興建設,填海造礁,完成可停靠4000噸軍艦與民用船舶港口,修建長達3000公尺機場跑道,可起降各型軍機與大型運輸機,並完成現代化之戰機機庫,進駐紅旗九型防空飛彈部隊,紅旗九有效射程125公里,射速4.2馬赫,可多目標接戰。

▲▼南海海域的最新衛星影像顯示,中國持續南海軍事建設。(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南海海域的衛星影像顯示,中國持續進行南海軍事建設。(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濟礁已備有中程海空雷達與地下彈藥庫等軍事設施,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現階段面積達5.52平方公里,是南海地區面積最大的島礁,儼然成為解放軍在南海地區海空軍的前進基地,是在南海地區作戰的重要戰略支撐。美濟礁的海空戰力,已對南海的國際海域和空域形成威脅。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3月25日發布消息,中國空軍近日組織轟6-K、蘇愷35等多型多架戰機飛赴南海,實施聯合戰鬥巡航,遼寧號航母也航向南海,並將與其他艦艇進行編隊航行,艦載機起降等演練配合,對美國以實際行動做威脅性警告。

我們都知道,南海有蘊藏量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也是世界級的重要戰略區域,誰能在南海獲得戰略優勢,就能夠在世界獲得更多的國家利益。因為中國積極在南海的島礁建設,逐次完成了南海地區的各個島礁戰略支撐點,想要未來主宰箝制南海地區的強硬態度,非常明確。

美國為了世界各地區戰略平衡,不讓中國獨霸南海,在南海地區堅持自由航行權,所以近年來,派遣航母打擊群、神盾級驅逐艦、電偵機、轟炸機經常進出南海,並故意接近中國在南海島礁,挑戰中國在南海的霸權主義。

這種行為當然對中國南海產生軍事威脅,影響中國在南海的資源開發,遼寧號航母於4月初,在約40艘艦船簇擁下,浩浩蕩蕩在南海實施演習,強烈表態維護南海國家利益的決心;美國的回應就是將「羅斯福號」、「卡爾文森號」和駐日「雷根號」等3艘航母同時部署在亞太地區,對中國呈包圍態勢。

未來南海地區勢必成為中美雙方的軍事角力場,雙方海空軍近距離接觸時,當然有可能擦槍走火,特別是若共軍空軍用空對空飛彈鎖定美軍軍機,稍一不慎雙方飛彈就射出,將立即引爆海空軍事衝突而後果堪虞!

好文推薦

宋兆文/台海若戰 美海軍陸戰遠征隊怎戰?

宋兆文/中共攻台失敗率高?外行老美疏忽了

宋兆文/永興島,南海武裝衝突引爆點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宋兆文,前海軍陸戰隊上校、現為國防部資深諮詢委員,國軍將領與兩岸三地媒體稱「宋老師」,著有《決戰釣魚台》、《遙遠的國土》、《釣魚台戰役》。以上為個人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

宋兆文專欄

宋兆文專欄 宋兆文

前海軍陸戰隊上校、現為國防部資深諮詢委員,國軍將領與兩岸三地媒體稱「宋老師」,著有《決戰釣魚台》、《遙遠的國土》、《釣魚台戰役》。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