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en大
前言:這篇有不少稱得上是偏見的東西,不過,文青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偏見的概念,只是很想往那個概念身上套/倒一堆我看到的一些愛情現象,僅此而已,絕對不是全然正確....
文青,文藝青年的簡稱。
很多人試圖以具體的行為舉止來定義文青,如穿的衣服、聽的音樂、看的書、出沒的場所、興趣嗜好、生活方式等等。
我個人認為,一言以蔽之,文青就是將生命重心放在非主流文化(符號)產品的消費上,並且認同自己所消費的文化產品的一群人。
一般人看商業電影,文青看藝術電影;一般人聽流行音樂,文青聽地下音樂;一般人看時尚雜誌學穿衣服,文青永遠民族風加波希米亞還有吉普賽風;一般人看舞台劇,文青看小劇場;一般人讀大眾娛樂小說而文青非得讀《尤里西斯》與《追憶逝水年華》…。
文青的認同來自其他文青的肯定,以及他自己所認同的非主流藝文產品,特別是主流社會所不能認同的東西。
文青不屑並批判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其實卻是重度的(非主流)文化商品的消費者。文青是一種以文化做為生命核心價值的人種,文化成了生命中的一切,生活中不能和文化脫離關係,而且是非主流商業文化,而非文化的部分被壓縮到最少的地步。
念社會學的人都開玩笑說,年輕的時候要當馬克思,言下之意,是年輕的時候應該要有革命情懷,不妨浪漫一點,敢於衝撞主流社會的既定體制。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就要懂得「右」轉,適度地融入社會生活之中。然而,文青卻是永遠的擁抱左派,擁抱小眾,擁抱非主流,擁抱藝文…。
文青的日常生活可以窮得像三級貧戶、卻精神卻很貴族化,只要讀詩和喝水就能過一天,文青的生命很浪漫很灑脫,愛得很用力、很盡力,可以不顧一切的去愛,但,這樣愛,彷彿懸在半空中,無法腳踏實地,因而很難長久。
文青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愛情當成某部音樂、戲劇、電影、小說中的情節(當然不是主流偶像劇,而是那些另類的非主流作品),把故事當作日常生活中應該發生的事情。迷戀電影戲劇小說音樂中的愛情故事,雖然不似偶像劇的撒狗血(王子愛上平凡女),但卻也有自己的盲點,明明是一個乖巧善良的(讀書)人,卻只愛上墮落於黑暗世界的社會邊緣人(只因為某部藝術電影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場景),或是懷才不遇,擁有崇高理想但卻完全不想為了餬口而工作的人(也不怎麼為自己的夢想努力打拚),因為他懂那樣的心境,欣賞對方的才華,樂意和愛人一起墮入貧窮與黑暗。文青明明有能力可以活得很好,卻非要把自己活得很糟,
文青厭惡生活裡的所有平凡與例行公事,覺得日常生活中涉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愛情太過平凡無趣,沒有高潮起伏,沒有戲劇性,沒有扣人心懸的轉折,沒有幽默嘲諷感傷…,把愛情的悲慘當幸福,把痛苦當成證成愛情的必經之修練,愛上藝文故事中那不切實際的夢幻泡影,放大了文化在生活中的占比,縮小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窄化了愛情,鑽牛角尖地沉溺卻還以為自己深刻的認識了愛情。
文青熱愛具有戲劇張力的故事情節,生活在充斥文化與情感波動的世界,因此愛上一個人人皆嫌棄的爛人也甘之如飴,只要對方能讓自己感受到情感的巨大波動與戲劇張力。彷彿歷劫歸來,和情人一起度過許多難關的刻苦愛情,才真的值得守護與擁有,沒有經過衝突與考驗的平凡愛情,不值得擁有。
《失戀排行榜》說:「成天吸取感情事物的人,以至於我們永遠無法僅僅感到滿足:我們必須要不快樂,或欣喜若狂,神魂顛倒地快樂,而這些狀態在一段穩定、紮實的感情中是很難達成的。」
當一個人在音樂戲劇小說電影中已經吸收了太多對愛情的描繪,甚至產生認同時,會回過頭來拿文本所虛構的擬像真實,要求自己的真實愛情按照故事中的情節上演。
文青的愛情症候群,染上了很難邂逅真愛,反而會因為愛情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團糟,卻樂在其中,且樂此不疲,直到有一天靈魂生命被傷得夠深、夠重,夠痛時,才可能會醒來。
●作者Zen大,全職文字出版Soho族。ET論壇歡迎您的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文章出處:Zen大的敦南新生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