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叫譚雅》偽紀錄片結合演員透過鏡頭直接與觀眾對話的特殊敘事方式,讓全世界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在冰上運動員。(圖/《老娘叫譚雅》劇照)
這是一部很另類的傳記電影,「老娘叫譚雅(I, Tonya)」敘述出生於1970年的美國花式溜冰選手譚雅哈丁的成長背景以及職業生涯。
導演以偽紀錄片結合演員透過鏡頭直接與觀眾對話的特殊敘事方式,讓全世界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在冰上表演優雅但實際上言行毫不優雅、一生坎坷(有個言行粗暴沒有母愛的媽媽以及具有暴力傾向的老公)、帶有悲劇色彩的運動員。
影片的力量如此強大,我想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絕大部分都接收了編導對譚雅的觀點:「她很好,只是注重虛假面向的花式溜冰體壇對不起她;她很倒楣,若她出生在一個好一點的家庭、嫁到一個好一點的老公,一切都會不一樣了。」
譚雅哈丁從小靠著天份與苦練進入與她家庭中下社會階級格格不入的花式溜冰體壇,因為粗鄙的言行氣質不符合大眾與評審期待,吃了很多苦頭才因完成一項高難度的三圈半迴旋而嶄露頭角。
但在1994年奧運前夕因為涉嫌知情不報,讓前夫教唆他人打斷溜冰競爭對手膝蓋而被判終生禁賽,後來只能轉向摔角方面發展,從奧運代表淪為輿論笑柄。
導演在片中很明顯是同情譚雅的。當然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贊成導演同情譚雅、認為「為何不能只看溜冰?為何體育競賽評分要牽涉到個人形象言行談吐?」的觀點。
因為譚雅最後人生必須被迫走下坡的臨界點應該是她「無法在人生重要時刻秀出最強的實力」,(如果她在1994年奧運中再次成功演出驚人的三圈半迴旋且拿下奧運金牌,相信之後的判決也會不同),而不是她的言行與種種醜聞,這是怪誰也沒有用的。
不是美國觀眾的我原本對這個事件沒有什麼感覺,直到當影片最後出現譚雅本尊稚嫩影像的真實紀錄影片,並且打出「譚雅現在育有一女,希望觀眾知道她是個好媽媽」這個字幕時,我才真正有點被感動。
人的韌性有多麼堅強啊!看譚雅這樣一路走來苦多於樂(高壓打罵教養下的童年、動不動就吃拳頭的婚姻、除了溜冰之外如一灘爛泥的生活),但不管如何她畢竟是度過了所有生活加諸給她的厄運或不公平,孕育了下一代,守著這個希望成為一個好媽媽,以彌補自己在母親的恐怖教育下成長的悲劇。
有時人生似乎就是這樣,即使再不如意,只要挺過去了,總是可以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別人眼中的卑微,不見得不是自己定義中的偉大。
▲瑪格羅比憑《老娘叫譚雅》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圖/達志影像)
片中兩位女演員的演出都讓人眼睛一亮。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一場決賽前面對鏡子情緒幾乎崩潰、勉強克服心理壓力的演出讓人非常驚豔,苦練溜冰的實力也很令人敬佩。
可惜片尾譚雅本尊的影像紀錄片一出現後,實在提醒了觀眾瑪格羅比在片中給人的感覺真的比15~24歲這個角色年齡大了些。因為譚雅本人的少女臉蛋身形配上片中演出的人生種種荒謬遭遇會讓悲劇性更凸顯,對比之下瑪格羅比演出的說服力就稍弱了。不過瑪格羅比還是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辛苦終於有了回報。
飾演譚雅母親的愛莉森珍妮(Allison Janney)則完美詮釋了她從影以來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這個角色的誇張設計本身就很符合這部片的敘事方式,在片中的搶眼度凌駕女主角,愛莉森珍妮已憑本片贏得本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也得到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老娘叫譚雅》艾莉森珍妮在片中的搶眼度凌駕女主角,愛莉森珍妮已憑本片贏得本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本片是部蠻值得看的電影,最大的亮點在於敘事手法特別,顛覆了一般觀眾對傳記電影以及體育明星的既定印象,也有一股黑色幽默的氣氛。
觀眾只花兩個小時就可以了解一個我們原本不熟悉的運動與爭議性人物成長背景,體會一個人從奧運代表淪為媒體笑柄的幕後辛酸, 最重要的是看完全片演員的演出後才能感受到本尊在風波過後的生活中所展現出的生命韌性與價值。
看過本片之後,可能會讓我們一般人更珍惜自己平平順順處處受到父母呵護照顧的人生、也能以更寬容的眼光看待周遭失意的人。
畢竟,就像譚雅在片中的台詞:「生活想要怎麼惡搞你就能怎麼惡搞你!」,你我如果不是失意人,那也只是我們很幸運地沒有被生活惡搞而已。
IMDb:7.7(爛番茄評分高達90%)
MyScore: 8.4(另類傳記片,值得觀賞,提醒您片中粗口甚多,兒童不宜)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本文轉載自泰瑞莎臉書】
●以上為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