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教改最嚴重的不正義:阻滯社會階級流動

時季常

從社會階級的變化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同時有兩種看來相反的功能,一是促進社會(階級)流動(social mobilization)的可能,一是維護既有社會階級再生(social reproduction),產生既定社會階級固定(social perpetuation,即「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結果。

在十年教改以前,台灣的教育有很強的社會流動力量,窮人家或低教育程度家庭的小孩,只要能維持基本生活,本身夠聰明或讀書夠認真,雖然還是不利,但是相對起來,比現在可以得到較公平的機會,藉由學校教育這個管道,來和富人或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出身的小孩競爭。

今天台灣社會上有許多知名的企業家,學者,醫生,律師,政治人物,或各行各業的專家,是出身於窮人家庭,許多父母甚至是文盲。他們透過學校教育的功能,學得基本的文學數理能力和社會自然知識,養成領導和群體生活的能力,並建立初級的社會網路。前總統陳水扁就是這個體制的最大受益人之一,而台灣能從一個凋敝的農業社會,快速工業化,躋身為進步國家,也是這個功能極致發揮的結果。

▲針對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曾有建中生連署反對。(圖/東森新聞)

十年教改前的台灣教育有很多問題和毛病,但是你不能因為那些毛病就把它整個否定掉,「以偏概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台灣教改人士最大的毛病。最不可取的改革,就是因著看到某一些缺點,就採取某種極點的作法,不顧慮可能造成的後果,到後來,舊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但原本的優點卻被去除掉了,而承諾中的好處也沒有實現。

不論你採用什麼制度,窮人和低教育程度出身的學生總會是不利的,但是十年教改之後,許多作法,使得他們更加不利。你不必是教育專家也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事實。

舉最明顯的二個例子,一個是申請入學,窮人和低教育程度的家庭(窮低)出身的學生,很難在申請文件的內容以及面試的時候和富人或教育程度高家庭(富高)出身的學生相比較,因為他們沒有條件去參與那麼多的活動,在服裝精神面貌和氣質上也難以相比。另一個是一綱多本,這是一個全民皆輸,只有出版商和教育部贏的政策,但是富高的家庭,比較有能力克服不利。窮低者就要更加倍努力才行,許多人會過不了關。

而將來如果真的把高中學區化了,那窮低者就簡直是萬劫不復了因為他們根本住不起明星學區,週遭絕大多數是窮低者的子弟,整個用功條件就差,很少有人有能力能夠衝破這麼強的逆流。(請參考拙著:明星高中學區化之後的嚴重後果)


附記:明星高中的本質 (回應天蠍浪子《 「考上台大」一事,不能同選舉、娛樂看待!》一文)

2007/05/19 13:05

明星高中是不是真的辦得比較好(指課程的設計,教師的水準和熱忱,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的資源等),尤其是教學的效果方面,是一個很值得懷疑的事。但是明星高中比較容易辦得好(指學生的學業成就),這倒是無可抵賴的事實。

原因很簡單,因為明星高中的學生在入學時的素質就比一般學生的素質高(指學科基礎和學習能力),為什麼教師和行政人員爭著要到明星高中?除了名聲好聽,受重視(因此資源跟著豐富)以外,最主要還是學生好教。

大學教授(整體而言)是最不會教書的老師,因為學生成績的好壞,他們幾乎不必負任何責任。我們要求中小學老師要進修,指的主要是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教育觀念,有的還用強迫的,要算考績,你大概很難找得到有大學對大學教授做此要求。在美國一直有人在提議,中小學老師的薪水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核定,雖然不容易實施,但一直有不少人附和。

這些明星高中只是地點在都會區而已,它的學生卻不全是來自都會區的。在三十年前,可能有一半甚至以上是來自鄉下地區成績優秀的學生,然後才慢慢的比例愈來愈少。這是因為那些明星高中畢業生往往就留在都會區裡,他們的子女也成為都會區學生,往往也會是優等生,而鄉下地區的優等生不斷流失。

我不認為明星高中是個問題,城鄉差距才是問題,明星高中辦不好才是問題。

●作者時季常,原文2007.5.19發表於《思考者的網誌》。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