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紀念公園。(圖/翻攝自台北市政府網站)
2018年8月23日是「八二三砲戰」60週年,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馬國軍發動突擊,發射砲彈幾萬發。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但隨著戰事持續,美國八吋大口徑巨砲和AIM-9響尾蛇飛彈運抵,國軍反擊力量大增,粉碎了解放軍對金門的封鎖。10月初,解放軍宣布「單打雙停」,逐漸減少攻勢。不過,直到1979年1月1日,中國才結束對金馬的砲擊。
1958年春夏,毛澤東對內發動「大躍進」,主張「超英趕美」,造成巨大的內部統治危機。對外,他與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爭奪共產世界領導權,輸出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同習近平向全球輸出中國發展模式類似)。1958年4月,赫魯雪夫提議蘇美高峰會議,毛澤東對此非常不高興,他似乎認為,如果把台灣海峽推向核戰邊緣,赫魯雪夫必須在蘇美「和平共處」與蘇中同盟之間做選擇。毛發動砲戰,企圖破壞蘇美「緩和」,轉移內部矛盾,提升中國人民革命熱情。但是,毛的所作所為,卻激怒赫魯雪夫,引發蘇中關係進一步破裂。
毛澤東於八二三炮戰後不攻佔金馬,導致「兩個中國」長期共存
「八二三砲戰」開始後,蔣介石一面下令國軍堅決抵抗,一面要求美國「一,確保台灣海峽之安全,使台、澎對外島之海運得以暢通。二,穩定金門馬祖局勢,阻止敵人瘋狂侵略行動」。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新港聲明」,認為「中共進攻金、馬,即為進攻台、澎的前奏」,威脅世界和平。總統艾森豪決定,如果危機升高,要對中國動用核武器,並下令第七艦隊協助補給金馬,突破解放軍封鎖。面對美國的核威脅,中國撤退,9月15日,在美中大使級會談上,中國代表王炳南提出「如果國民黨軍隊願意主動地從這些島嶼撤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不予追擊」。美國大使強調「美國對具有主權之盟友負有義務,今盟友領土遭受攻擊,美決不能接受任何涉及讓棄盟友領土之解決方案。」美國大使主張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它的領土是台澎金馬。
1958年10月21日,杜勒斯來台灣與蔣介石磋商,蔣介石當面要求「予我以原子重炮,毀滅其炮兵陣地。」兩人交談三日,在台北發表歷史性「聯合公報」。在公報中,杜勒斯認定「金馬與台澎防務有密切關聯」而承諾協防,警告中國不要挑釁;蔣介石則宣示「光復大陸主要武器為三民主義之實施,不憑藉武力為反攻復國之主要途徑」。杜勒斯認為只要美國立場堅定,中國會改變看法。果然,公報發表後的第三天,中國宣布對金門的狂轟濫炸將改為「單打雙停」。對此,毛澤東宣稱,他不攻佔金馬,是不願切斷台灣和大陸的牽連。其實,毛發動兩次台海危機卻不敢真正攻打金馬,才是導致「兩個中國」長期共存的根本原因。
台灣若欲在2019年前轉全募兵制,需增強國防預算和防衛能力
今天,台灣紀念「八二三砲戰」60週年,從中得到什麼啓示呢?
首先,台灣民眾應該認識到,中共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常常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當年,毛澤東是為了破壞蘇美「緩和」,轉移「大躍進」帶來的矛盾。近年來,習近平「黃袍加身」,改變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視南海東海為內海,利用「一帶一路」輸出中國發展模式。但是,中國發展模式以大量舉債為基礎,經濟國進民退,金融危機烽火連天。對此,台灣必須時刻防備,中共以對台動武來轉移內部矛盾。台灣民眾必須認清,世界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國家以消滅中華民國,剝奪台灣人民自決權為基本國策。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只能堅持親美外交路線,堅定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一邊;不可能奉行「中立主義」,當騎牆派。
其次,「八二三砲戰」期間,台灣軍民因為堅守陣地,頂住壓力,才贏得美國的尊敬和援助,導致中國「計窮力竭,破綻敗露,自動停火」。今天,台灣經濟、科技與軍事綜合實力在全世界第20位左右,地緣位置又如此重要,還有不斷進步的自由民主 「銳實力」,台灣民眾應有自信心,不必老是擔憂美國拋棄。「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天棄」,台灣立場堅定,堅守核心價值,就會「得道多助」,贏得國際社會更多的同情和支援。
最後,紀念「八二三砲戰」,台灣民眾必須認識到,台海和平只能靠兩岸軍力平衡來維護,天下沒有免費午餐!近年來,中國以年均10%的速度持續增加軍費,國防開支已超過台灣國防開支的15倍,完全打破兩岸軍力平衡。與此同時,台灣只以年均2%的速度增加國防開支,國軍雖然正在發展新的作戰概念及不對稱作戰能力,但台灣要在2019年前轉為全募兵制,使得有限的防衛資源更為緊縮,影響到武器採購、訓練及戰備資源。台灣應該持續增加國防預算,強化自我防衛的決心和能力。
紀念「八二三砲戰」,台灣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它的歷史意義,才能與中國建立起「新型鄰國關係」,實現兩岸永久和平。
好文推薦
●作者汪浩,北京大學法律系學士畢業,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國際關係學博士,出生於上海,曾在倫敦、香港從事金融工作,現居台北,研究台灣近代史和國際關係。本文轉載自《放言科技傳媒》,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