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國祥/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
柯文哲貪瀆懸案的偵辦與起訴問題多多,連前駐日代表謝長廷都看不過去,他2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任何人讀了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京華城案起訴書,一定會對政商複雜關係印象深刻,而心生反感,但就法律上的犯罪要件而言,收賄的證據確實薄弱了一點,尤其在押人四個月之後,交出如此起訴書,未來發展可以預見必然爭議迭起,牽動政局變化。
他進一步指出,在台灣有時被起訴並不是因為有罪而是因為輿論認為有罪,所以製造「輿論審判」變成法庭鬥爭的重要一環,幾乎所有被告都會喊寃,有的真寃,有的假寃,社會都是半信半疑,結果是假寃占便宜,真寃的倒霉。
謝長廷的總結是「司法公信力低落,也是社會亂源之一」。他律師出身,現已退休,發言應無所求,也無所忌憚,其言也善!值得重視與深思。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駐日代表謝長廷。(圖/記者袁茵攝)
北檢指控重如泰山 證據卻輕如鴻毛
確實,柯文哲被北檢追訴京華城及政治獻金等四大案,起訴書政治語言的指控重如泰山,貪污直接證據卻輕如鴻毛,一吹就飄走,但檢察官仍求重刑,各方多認這是一起政治動機操作的司法案件。
可議的是,在偵辦過程中,特定媒體不斷揭露不利於柯文哲的案情,顯示北檢操作輿論審判不遺餘力。眾人從中看見的是「黨檢媒一體」的醜陋景象,柯文哲固然人設崩壞,但司法公信力也崩壞了,「政治介入司法」的印記深入人心,撥弄這盤棋者顯然得不償失。
由於初始即懷有政治操作動機,北檢上窮碧落下黃泉,想找一槍斃命的證據,但細讀起訴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可發現針對最關鍵柯文哲遭控收受一千五百萬賄款,卻推斷遠多於事證,在關鍵的收賄與金流問題上只用了「某時地」,頂多是做合理推測,拿不出一點直接證據。有人以AI計算起訴書全文,發現共出現十一次「疑似」、六十八次「可能」、五次「推測」,臆測之詞處充斥其中,在「輿論鬥爭」上輸得慘慘慘。
民進黨原本視柯案為至寶,用力操弄,但因證據不足而讓自己站不穩腳,如今踉踉蹌蹌,傷人卻也自傷。
執政當局有心維護司法嗎? 檢察官淪為鷹犬?
司法公信力首先必須司法超越政治,政治不干預、不主導,但執政當局真有維護司法威信的心意嗎?
從蔡英文總統提名的大法官人選幾乎清一色黨性十足,即已啟人疑竇,這次大法官提名人選審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高舉屠刀,以祭出黨紀的強度,否決「一路罵民進黨」的大法官被提名人劉靜怡,更將大法官必須順從本黨意旨的妄念暴露得一清二楚。
執掌憲法法庭的大法官都如是要求,何況是具有行政權性質的檢調廉,要其不淪為執政黨打擊政敵的工具,無疑是一種奢望。
大法官過去八年的迎合黨意的釋憲,已使成為執政黨對抗多數其公信力墜落谷底。如今柯案一路猛力敲鑼打鼓,最後卻證據空空如也,是對司法公信力的再一次重創。
這麼一件世人矚目的案件,檢察官提出的犯罪證據薄弱無力,既無直接證人,行賄收賄者之間具體的合意證據都闕如,只能透過一些推測性的情境證據羅織罪行,拿不出犯罪證據又不肯放過,分明是政治意圖強烈所致。
檢察官代表國家追訴犯罪,必須超然於執政當局控制之外,否則就淪為執行執政者意志選擇性攻擊在野政治人物的鷹犬。北檢羈押柯文哲四個月後在收賄事證上無所得,卻洋洋灑灑大肆批鬥柯文哲,企圖從政治面補強司法面的嚴重不足。柯文哲確實貪財之心炙烈,謀財之方多端,他和民眾黨對政治獻金管理也很粗糙,但收賄的證據和金流找不出來,即使在政治攻訐上有所得,在司法訴訟上卻有所失;得失之間害慘國家公權力的威信。
柯文哲案該查,但應謹守司法本分,不能因為犯罪嫌疑人為政敵而猛力進行輿論審判,更不應懷著政治目的製作起訴書,也不應加提出與證據力不相稱的量刑請求。
從根本上說,柯文哲案不應被執政當局視一種政治資產,妄想借題將政敵鬥臭、鬥垮,操弄過力的結果,資產反而成為負債。
在直接證據薄弱無力的情況下,柯案的審判結果充滿不確定性,但已經造成三方面的損害,司法公信力、柯文哲人設以及民進黨政府超然於司法之外的操持同時受到嚴重傷害。基於維護法治的高潔性所需,寄望各方斷絕政治操弄的企圖,讓司法的確實歸於司法,還給司法一個絕對清淨的空間。
▼從根本上說,柯文哲案不應被執政當局視一種政治資產,妄想借題將政敵鬥臭、鬥垮,操弄過力的結果,資產反而成為負債。(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柯文哲案該查,但應謹守司法本分,不能因為犯罪嫌疑人為政敵而猛力進行輿論審判。從根本上說,柯文哲案不應被執政當局視一種政治資產,妄想借題將政敵鬥臭的結果,資產反而成為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