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絢慧/探討人類的排斥異己行為──厭惡與恐懼情緒的作用

▲人從小到大,不乏被排擠或排斥他人的經驗。(示意圖/視覺中國)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暨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心理叢書作家。

我們從小到大,不乏被排擠或排斥他人的經驗。有許多時候,人們對另一個人的排斥,是說不出理由的,往往就一句「我就是討厭他」就帶過了這種人類群體的複雜行為。

若是追根究底,可以探究這當中的人類情緒,所引發出的行為反應。其中,和排斥或排除異己最有關的情緒,莫過於:「厭惡」和「恐懼」的情緒作用。

「厭惡」是對於令人反感或使人不悅的事物所產生強烈嫌惡的一種情緒反應;而「恐懼」是將接觸的對象視為危險及不安全的一種偵測情緒。查爾斯‧達爾文在《人類與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中寫道,厭惡是一種感知作用,與令人噁心、討厭的事物有關。在羅伯特·布魯契克的情緒理論中,厭惡和恐懼皆是其所提到的人類基本情緒之一。

保羅·艾克曼甚至將「厭惡」和「恐懼」所產生的獨特面部表情列為六個普遍因情緒而起的面部表情之一。可見這些情緒在人生活生活中,有多普遍存在。

厭惡演變為特定反應

魏克(B. Wicker)等學者指出,厭惡情緒已演變為一種特定的反應,特別是對於使人反感且可能危害到生命體的食物。而這種厭惡情緒,往往含帶著恐懼的發生。

最常見的一個例子是,人們對發霉的牛奶或被污染的肉類(無論味道或是樣貌)會表現出厭惡噁心的反應。實驗顯示,厭惡情緒有保護我們免於受到疾病的功用。此外,具有特定類型特徵且顯現為疾病的人或物似乎,更能使人產生厭惡感及恐懼感。例如現在在婚姻平權辯論會裡,時常被論及到的同性戀、疾病、器官…等等主題,都可以探見反對者,如何的擴大他們的厭惡及恐懼,偏執的並毫無醫學或科學根據的,自己妄加定論。

以下為根據自我報告及行為研究所發現能夠引發人類厭惡的事物:

1/身體產物(如糞便、尿、嘔吐物、性體液、唾液和黏液)
2/食物(腐敗的食物)
3/動物(跳蚤、壁蝨、蝨子、蟑螂、蠕蟲、蒼蠅、及家鼠)
4/衛生方面(顯而易見的髒污以及「不當」的行為,如使用未經消毒的手術器具)
5/身體受創(如血液、血塊、及傷殘)

因此,人們的「厭惡」和「恐懼」已經演化為行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與生理免疫系統不同,在行為免疫系統中,身體會在帶有疾病的病原體進入體內之前就試圖避免讓其進入,從而免去之後還須與其對抗。就好比「將一個健康的人看作是有病的而對其遠離,總好過於將一個有病的人看作是健康的而對其靠近」,所以這樣的行為免疫系統概念就被發現來作為一種概括性的簡化推論。

恐懼帶來排除行為

研究人員也發現,對厭惡的敏感程度與侵犯行為成負相關,因為典型上厭惡感會使人想要退縮,然而侵犯行為卻需要人靠近。這可以就各個類型的厭惡來作解釋。所以,厭惡的感受及恐懼的情緒,會讓我們進行排斥,例如隔離或消滅,而避免正面接觸。

某些對「不道德」特別感到厭惡的人,為了避免傷害他人,他們就顯得比較不會想要侵犯別人;但是,若是對「不道德」產生批判及指責的攻擊力時,往往會向前靠近,以憤怒情緒攻擊之。

對於那些對「病原體」感到特別厭惡的人,可能就會顯得極力想要避免在受侵犯者身上造成開放性傷口;然而那些對「性」較為厭惡的人,則必須讓與性相關的物件消失或隔離,才能使他們迴避,不造成攻擊及侵犯行為。

若是從這個觀點看,就能發現禁止及阻止性教育進入校園的人(社會民眾及家長),有多麼恐懼及厭惡「性」的存在及相關呈現,甚至必須是禁聲禁談的,他們才會以為社會是安全的。

基於這些發現,厭惡或能被用作為一種情緒工具,以減少個人的攻擊行為,意即若是基於厭惡的情緒,那麼人通常會採取迴避和隔離的措施和反應。

研究還發現,對厭惡較為敏感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所屬的團體更具吸引力,並且對其他團體常抱持負面的態度(排他性)。這可藉由一種假定來解釋,即人們會開始將外人和所歧視的外國人,和「疾病」連結一起,而引發厭惡的排斥感。

立場不同而「排他」

雖然無論如何這都不能算是個正當理由,但卻可在演化方面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種族主義及歧視行為。當他們看見與自己不同的其他人時,就會從生物本能中逐步產生一種危險感,以避開由外來人所帶來的潛在病原體。若就衛生或健康方面進一步來看,厭惡是對肥胖的人顯現負面態度最強的一種因子。對肥胖的人所產生的厭惡反應,也常會與道德價值觀聯繫在一起,例如:視為懶惰、好吃懶做、不勤勞⋯而加以負向標籤,並視為有害的。

如果,人類始於自己演化而來的生物本能(演化和遺傳),無法進行及自我辨識內在厭惡及恐懼情緒的作用,甚至拒絕對物體或事物的科學及客觀了解,那麼,無意識的、絲毫沒有辦法的偏見和歧視,就會一直在世界發生。不僅以此來進行驅趕及排他行為,甚至只要和自己意見不同的、立場不同的,都視為會為自己帶來危險及危害的對象,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無法溝通)及欲消除異己的亂象,就會不斷發生。

熱門點閱》
►常自責、有罪惡感的人:心中都有個受傷的孩子
►選邊站!爸媽離婚後你要跟誰? 當孩子成為角力的棋子,傷痛「代代相傳」
►保有赤子之心,不等於維持幼稚

►看更多【蘇絢慧】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