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之36/甄嬛投靠太后與皇后聯盟

文/Rosy

前一篇請參照:〈《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五)婆媳關係(5)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上)兩面攏絡手段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是個表面上看似可有可無的女配角,或許有的觀眾會認為這樣的角色類似跑龍套,但對於《後宮甄嬛傳》來說,倘若失去了這樣串連許多人物的重要配角,很難讓人明白甄嬛等人的心思。

從女性角色的規模和穿插在後宮事件裡面的各種層次來看,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左右了甄嬛在太后(烏雅‧成璧)眼中的印象,個人從劇情走向來觀察這位配角人物,她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關鍵點。 

對於後宮之主的皇后(烏拉那拉‧宜修)和太后而言,她們的核心利益就是保住皇帝的龍椅,並且一致對外,而在平衡滿人江山勢力均衡的策略上,本來老十(愛新覺羅‧允䄉,敦親王)就已經頗有軍功,不說老十四(愛新覺羅‧允禵,康熙帝後期的大將軍王),那麼雍正帝一上台就重用年羹堯並扶持他去平定西北戰事,可說是分散兄弟軍權的一著重要棋子。

那麼,在電視劇中敦親王這個唯一能保有權勢的弟弟,如何能夠從勢單力薄中找到出路,如我在前文所述,敦親王夫妻來個兩手策略,一方面交好大權在握卻不知收斂的年大將軍,另一邊則拉攏後宮的另外兩股勢力,也是很好的謀略。 

 

 


對於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來說,後宮就是延續前朝的戰爭。

電視劇裡面,這位姻親最常做的也就兩回事:跟太后(烏雅‧成璧)請安,並且同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見禮。

以形勢判斷來說,敦親王就算仍保有權勢,但實際上猶如烈火烹油,許多事情萬般不由己,看似尊貴的王孫皇子身份,私底下卻是皇帝四哥最迫切要剷除的敵人,他那柔軟周旋於後宮三股勢力的妻子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還能游刃有餘去跟甄嬛交好,現實中的壓迫使人同情,更讓人不免有些佩服。

後宮三大勢力的剖析,可參照〈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甄嬛這個女人的愛恨情仇、爭權奪利、派系鬥爭,以及她的心境轉變 〉及其後幾篇文章,而三大勢力的領導者分別為: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華妃(年世蘭)和甄嬛。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這樣年輕的女子,能夠左右逢源,除了示好於不能得罪的中宮,更致力於拉攏甄嬛,她所下的工夫絕對不少,至少在明面都做得很妥貼,她從未有過任何出格的舉措,還能在後宮常常行走,布局上顯得得體又全面。


譬如進宮拜謁皇后(烏拉那拉‧宜修),從上面幾張圖的順序來看,禮貌上尊卑分明,先跟中宮屈身見禮,但後來開口卻頭一個對甄嬛說話,也表明了更為親近的態度。

以女子的尊位來看,皇后最尊,接下來身為嫂嫂的小妾甄嬛(莞嬪)也高於她,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把姿態擺得很低,就是保持一種示弱和討好的身段。

這個品秩雖說在後宮並不高,如〈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一)雍正一朝的歷史設定和小說差異 〉的表列,僅算是中等位份,但最大的優勢就是具備升值空間,了不起算這些「娘娘」裡面的墊底妃嬪。

為什麼甄嬛上頭明明還有華妃(年世蘭,卅五集被廢封號,變成年妃)、齊妃(李氏)、端妃(齊月賓)和敬妃(馮若昭)四妃,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卻誰也不巴結,一見了甄嬛就特別要湊近乎?

答案很簡單,皇后年老,四妃或無法再生育,或不受皇上重視,或生病,或者彼此互相鬥爭,年輕的甄嬛可以說是僅次於四妃的潛力股。

先不說甄嬛有多受寵,生育方面一開始不順利,但她年齡大約不滿廿歲(雍正三年之後),那麼投資在這樣的年輕妃嬪身上,肯定比其他人有未來性吧?


從小產之痛努力復寵的甄嬛,一改病時那種愛理不理的冷遇態度,見了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就開始套近乎,這樣的寒暄顯得分外刻意。

在心境上,流產之後的甄嬛歷經了許多人生變化,除了安陵容上位爭寵之外,還有年世蘭失寵的狀況,在沈眉莊激勵之後,甄嬛還得考量為了父親甄遠道的仕途而復寵的必要性,所以她用了蝴蝶的計謀重獲皇帝之寵,並且從後宮積極投入參與天子的政務。

在《後宮甄嬛傳》裡面,甄嬛做到了所有後宮女子都沒能達到的一種標的:她實際介入皇上的政務,參贊各種皇家秘事的決策,皇帝還會跟她討論處置年家之類的重要問題。

身為九五至尊,沒道理會為了後宮一個女人的補償心態,或者是增加閨房情趣,而把小老婆帶去上書房看摺子、磨墨、寫朱批,倘若不是為君者想當個昏君,那就是皇帝本身看重小妾的獨特才能與政治思維,這也說明了甄嬛復寵後,完全得到了天子的重視,更有別於其他只能在床幃服侍的後宮女子。

綜觀原著和電視劇,能夠顯現這種企圖心的,最初僅有甄嬛而已,所以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和她的對話,同樣顯示了兩人的身份和政治利益間的許多暗流。


古代的妯娌,也要遵守「嫡庶」法則,誰是大老婆,底下媳婦和子女的輩份排行就有了實際的變化,日常禮節與對話就得顯現尊卑之分。

請注意甄嬛的神情和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的態度,皇后一言不發,從旁觀察小妾甄嬛跟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閒話家常,這也表現出了身為中宮之主的「賢德」。

在這方面,可以思考的是:甄嬛努力拉近同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的距離,背後確實有些不可明言的目的,而且還是皇后一派所欲達成的利益所在。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很聰明,先寒暄了幾句廢話,貌似和皇帝的小妾甄嬛相處愉快,模樣頗為意猶未竟。

然,她也沒忘記在上位的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轉過頭又來拍個馬屁。


皇后(烏拉那拉‧宜修)不開口則矣,一張嘴就講了個令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震驚的消息。


在這裡要先解說一下關於清朝「貝子」的地位。

以下為《後宮甄嬛傳》電視劇裡面常見尊號:

皇室宗親

名稱

備註

 

親王

 

(和碩親王)

 

 

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而外藩蒙古為第二等爵,位在汗(可汗)下。。

郡王

(多羅郡王)

 

多羅郡王,專用於加封皇族宗室、滿洲貴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數民族之君主。

貝勒

(多羅貝勒與

和碩貝勒)

多羅貝勒:簡稱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孛堇」的異譯,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而高於固山貝子,為皇帝的兒子專稱。

和碩貝勒: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以子侄為各旗旗主,稱之為和碩貝勒,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蒙古貴族也有此封號,其他旁支皇族的兒子,可晉封和碩貝勒。

貝子

(固山貝子)

 

早期滿族社會中,貝子意為天生貴族。

固山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種,在清代早期,貝子一詞用來泛指皇族的諸王、諸大臣,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後,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將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稱作固山貝子,簡稱為貝子

世子和長子

世子是親王(和碩親王)法定繼承人的正式封號。
長子則是郡王(多羅郡王)法定繼承人的正式封號

固倫公主

皇后(中宮)所生之女稱之,可另加封號;固倫滿語意為天下、國家、尊貴、高雅,表示正室嫡女的高貴身份。

和碩公主

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之;和碩滿語意為一方,強調了嫡庶之別。

郡主

親王之女得封為郡主。

縣主

郡王、世子之女得封為縣主。

※備注:格格是清朝親王貝勒的女兒未出嫁前的统稱,格格同樣也作為陪房小妾的代稱,但這些格格地位大不相同,王族的小妾在未得位份前,地位相當低。

上圖簡表未列比較複雜的其餘「入八分公」和「不入八分公」等細則,清朝入玉牒的十四等宗室爵位就不細談,在這方面規定相當嚴謹,所以僅就電視劇的出場人物來列表。

也就是說,貝子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的長子弘暄了不起也就是個世子,要能晉封貝子,需要相當的恩封、功封和考封等幾種途徑,不是說給就能給的。 

 

 



上面這段話,說的是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心底的疑惑,但她的兒子還那麼小,就能夠獲得第四等的貴族爵位,不免在臉上流露出相當驚喜的表情。

至於鏡頭從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轉至甄嬛的微笑,許多意在言外的設想,其實都藏在細節裡面,必須細細省思。


敦親王(愛新覺羅‧允䄉,十爺)是否在清朝歷史上有什麼「安邦定國」的功勞,或者清朝是不是有這麼個王爺就「興盛」了,這些都是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虛偽的場面話,當不得真。

然而,「貝子」(固山貝子)在努爾哈赤或皇太極時期,卻是能夠定國策的重要宗室爵位,也可參與議政,怎麼可能讓一個六歲小娃娃來受封貝子?

在這方面,皇后的宣告是啟人疑竇的,更是不太合情理的說法。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是個懂得進退應對的聰明女子,她立即行禮謝恩,而且態度十分謙恭。

實際上,皇帝讓皇后(烏拉那拉‧宜修)預先宣告,而不是下旨封賞給敦親王(愛新覺羅‧允䄉,十爺),我們可以探討的是:為何天家要採取這種迂迴的詭異手法,從後宮來告知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

舉例來說,如果領導人要賞賜東西給屬下的家人,必然會直接找自己的屬下過來收禮,這是正常的上對下情況,但讓領導人的妻子找來屬下的家眷宣布,這樣的溝通管道不是有點奇怪麼?

這也就是關鍵點了。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從皇后(烏拉那拉‧宜修)這邊得著的好處,除了自家世子一躍而成為高級滿清貴族「貝子」(固山貝子),女兒同樣也從普通的小郡主,一躍而成皇家庶女(雷同於義女)的「和碩恭定公主」。

請注意這裡的說法,一般「和碩公主」都沒有特別給封號,除非是外嫁或有特殊尊榮,否則不會有封號。

還有一點,並非所有親王的女兒都可以擔任「郡主」,這得有帝王給的封賞,不然都通稱為皇城滿地一把抓的「格格」。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的長女「慶成郡主」地位本就不低,並非是普通親王之女的「格格」,早先就有了「慶成」這種封號,接著還有了皇上御賜的另一封號「恭定」,這又是多大的尊榮呢?


重點來了,就在上面最後一句: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表明態度,要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將自己的十二歲女兒送去太后(烏雅‧成璧)那邊。

所謂的「親自撫養」,換言之,就是要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把自己的長女當作養在壽康宮那邊的人質。

或許觀眾瞧不出太多的陰謀,但是明明女兒是自己的,為什麼要送去給名義上的婆婆撫養?

十二歲的小女孩並未長大,就要求強迫離開親娘,這種裹脅的說法,不是隱諱要求敦親王夫妻交出一名人質,又是什麼?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當然是個聰明人,她如何聽不出皇后(烏拉那拉‧宜修)這段話的真實目的?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面對皇后那強勢而帶有的別樣意味的微笑,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馬上找藉口,希望「皇上收回成命」。

作為一個母親,又身為敦親王(愛新覺羅‧允䄉,十爺)的嫡妻,沒有辦法讓親生女兒被送去當人質,因為就算敦親王真要謀反,到時面對女兒受制於太后的情形,也必然有許多顧忌。

無論從公私兩方面來看,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就算表面上裝得很鎮靜,實際上必然相當惶恐,只能百般推辭。

這時,甄嬛的態度同樣非常有意思。

因為她無視於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多次示好,不顧念當初的小產探望之情,反過來站在太后(烏雅‧成璧)與皇后(烏拉那拉‧宜修)一派幫腔,這時西瓜偎大邊的態勢便出現了。


請看上面幾張圖,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愀然變色,面上已經沒有笑容。

反觀對甄嬛表態相當滿意的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無論是眼角或嘴邊的笑,都忍不住滿溢出來,那樣真心高興的表情,確實十分少見。

不得不說,甄嬛對付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這手,出其不意附和幾句,卻彷彿是打了後者一個耳光,當場就讓人家下不了台,縱使有些不厚道,但我們必須站在前者的角度思考。

甄嬛剛剛復寵,還沒有在後宮站穩腳跟,況且安陵容已經承寵為「安貴人」,而甄嬛不過是高一階的「莞嬪」,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能怪甄嬛太過勢利或選邊站,她確實有不得不為之的苦衷。

難道這整件事沒有太后(烏雅‧成璧)在皇帝和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背後的黑手麼?

為什麼擺明了就是要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把女兒送去壽康宮?

我曾多次說了,太后是後宮以至於全劇「最厲害」的女人,這一段場景同樣沒現身,卻還是能夠給三名出場的媳婦們(皇后、甄嬛、敦親王嫡福晉)造成很大的威壓,除了是封建社會皇權的殘酷,更是一個希望控制江山的國母,其耍弄心機最複雜的手段。

秉承太后意志的皇后,見到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死命行禮定在那兒,始終不肯謝恩,乾脆就找個理由,把場面留給身負勸告和安撫雙重職責的小妾甄嬛,自己先下場休息去了。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心中的惶恐,從她溫婉的笑容僵住之後,對照皇后(烏拉那拉‧宜修)達成任務,那眉梢眼角的得意和勾起的微哂,不難看出這些媳婦們心中的小九九。

媳婦們猶如在太后(烏雅‧成璧)設計下的棋子,一個個就定位,而且完全無法反抗。

太后的謀算,應該就是打得敦親王夫妻一個措手不及,早上請安宣布要人質,晚上就要送聖旨上門要人,這是不是有點倉促?會不會有些過分?

光憑皇帝或者皇后,斷斷無法想出這種一環扣一環的手段,唯有那個喜歡在背後操控他人命運的太后,纔會有這種雷厲風行的決策,專門挑媳婦的軟肋下手。

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與太后同一陣線,也跟皇上是利益共同體,她的任務就是觀察甄嬛是否依計並聽命去應付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然後早早回去報告婆婆。

甄嬛復寵之後,必然想要鞏固自己的後宮地位,她不得不跟皇后、太后一黨表態,還得藉由此事得著天子更多的信賴,所以算是騎虎難下,只能順水推舟。

敦親王福晉(博爾濟吉特‧阿巴亥)跟皇后請安,又花了點心思在甄嬛身上,沒想到人情做了卻如東流水,反而被倒打一耙,甄嬛擺明了是給太后當打手,幫皇后當收拾善後的幫手,縱然女兒無辜,她也只能手足無措地傻在當場。

瞧瞧下圖她還蹲在當場沒有反應的模樣,不禁令人有些同情。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未經允許請勿隨意轉載。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921431。本文原標題:《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卅六)婆媳關係(6)敦親王福晉和甄嬛的交手(中)甄嬛投靠太后與皇后聯盟,因本報標題有字數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