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媒體、跳蚤市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靠別人餵你吃飯,儘管每天菜色都不同,也不能稱之為自由。

▲如果剩下家樂福與COSTCO二選一,你會不會緊張?(圖/Wikipedia)

文/黃郁棋

其實我一直對「媒體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抱持著存疑的態度。怎麼說呢?在台灣的媒體圈有一個現象:劣幣驅逐良幣。一篇可能具有教導大眾意義的文章、一篇能讓大眾看見國外的文章,總是會被其他不營養但挑逗的報導淹沒。

我給這個情況取了一個名字:跳蚤市場現象。

只有在跳蚤市場,才會「新品」與「二手品」混雜不清;只有在跳蚤市場,你才會在不對的分類裡找到對的東西。事實上,跳蚤市場比較接近「自由」的原始樣貌,是不規則的,是品質不一的,是靠民眾自主管理的。

一個好東西,放進了跳蚤市場,價值往往就會降低,或至少遭到眾人質疑:「這東西看起來漂亮,但出現在這種地方,假貨吧!」於是,劣幣驅逐良幣、劣品趕跑良品的現象就發生了。

但是,今天我們並沒有因此感到困擾,對吧!這是因為:

   一、高品質的超級市場、便利商店誕生了。
   二、明確歸類為「買菜」的傳統市場出現了。
   三、其實還有許多超級市場以外的選擇。

也就是說,我們以為的自由市場,其實是受到另外一股強勢力量的影響才出現的;如果今天沒有超市、沒有傳統市場、沒有便利超商,我們還是只能在一堆雜物中找黃金。

想像一下,假設今天全台灣只剩下「家樂福」、「大潤發」、「COSTCO」以及「頂好」四家超市或量販店(強調:這是假設,雖然不是很好的比喻,但是容易理解),而「家樂福」宣布要併購「大潤發」,頂好的商品種類與價格卻都與家樂福差不多的時候,你會不會緊張?

「糟了,以後東西價格、種類都要被家樂福壟斷了;頂好跟家樂福差不多,也沒用。COSTCO又那麼少家,今後是不是要被家樂福玩弄於股掌之間了?」

同樣道理,所以今天才會這麼多人怕「蘋果」被「旺旺」給買下。但是事實上,沒有人說你不能再開一家「全聯」專賣便宜商品,打擊家樂福呀!這筆交易其實是合法的,真正的問題在於:超級市場太少。同樣道理,其實今天蔡衍明能夠買下蘋果,是「自由市場」的表現;如果政府介入媒體交易案,才是開了不良的先例!

話說回來,雖然台灣還有許多小超商(小型媒體),但新生代早就習慣了超級市場,所以根本不把它們當作解決方案,於是恐慌就這麼蔓延開來。

就我的觀點來看,雖然我們並不知道家樂福會不會真的對我們生活產生傷害、這一切目前僅止於「想像中的恐懼」,但民眾的恐慌已經造成,總是要想辦法讓他平息下來。在「超級市場不賺錢、全聯沒人要開」的前提下,解決方法有三:

   一、就放給他爛,久而久之民眾就習慣了;如果沒發生什麼事,事情就落幕了。如果家樂福真的搞鬼(旺旺真的亂來),那等事實發生後再說、再反吧,有憑有據,要反也容易得多。

   二、狂開小商店,讓超級市場無法壟斷、造次(造次賣貴就沒人來啦),養成「到處都有東西買,不一定要去超市」的習慣,超市自己就會碰到經營困境了;除非端出更多牛肉,否則可能會倒。

   三、開設傳統市場。由於超市的特色就是「什麼都賣」,你想買到真正新鮮的漁獲,很難,要碰運氣。但是去傳統市場就不一樣了!同樣道理,如果今天台灣能夠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專業分工媒體」,問題可能就解決了。而這也是所有方案中,我最希望看見的。

例如說,專門分析藍綠鬥爭與政府政策的媒體、專門研究科學與醫學的媒體(其實已經有很多了)、專門報導國外事務的媒體(例如全球中央)、專門搞電子科技的媒體(這個不用講了吧,超多,數位時代、網路家庭、PCDIY)、專門報導漫畫、KUSO的媒體等。

其實大部分台灣都有,只是可能不太熱門,因為大家「懶惰習慣了」,「上超市習慣了」;如果真的想得到自由,自己就得努力點,多方吸收。靠別人餵你吃飯,儘管每天菜色都不同,也不能稱之為自由。

   備註:在現實中,大小商店常常聯合壟斷市場,所以西方國家才有所謂的「反托拉斯法」;這幾乎是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媒體或多或少也是會有言論壟斷的情形發生,只要媒體靠廣告賺錢,就不可能避免。

所以我還是將希望寄予傳統市場。只要人們願意多花點時間,主動追求更新鮮的蔬菜漁獲,傳統市場就有可能生存;當然,前提是你分得出好壞。(如果新鮮便宜的蔬菜漁獲,超級市場也辦得到呢?若真的發生,就享受吧。)

作者黃郁棋,年輕的老屁股,ETtoday新聞雲社群編輯,代號KK。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