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重要支柱的中小企業,談什麼經濟成長率?

LaVie

1985年的時候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因此導致了日本失落的10年甚至失落20年的現象,但為什麼日本一直走不出「經濟不景氣」?原因很簡單,就是政府對金融的管制大幅提升。

在「日本泡沫經濟」之後,日本本土不論大小銀行「資產品質」都開始變差,所以這變成日本政府一個很沉重的負擔,於是政府便開始立一大堆法案限制銀行「放款投資」的對象,最後造成銀行跟壽險公司不知道該把錢借給誰,任何有風險的客戶都不能借,所以銀行就只能借錢給當時規模較大的工廠,例如三菱電機之類的,但工廠也知道銀行沒其它風險更低的客戶了,所以就把銀行當成提款機用,反正要借多少錢都就能借到多少錢,利率要多低就多低,接著日本銀行業就開始出現零利率的現象。

那這些工廠的獲利雖然不是很好看,但畢竟還是有在賺錢,所以就一直發公司債找壽險公司來買,一直找銀行借錢,一直做現金增資找投信公司跟基金管理公司來買,但借到太多錢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運用,於是就開始買銀行股;等買到足夠控制銀行的股份時就順理成章的取得銀行經營權。

這當中當然也買通很多政府官員利用「護送船隊方式」,讓工廠收購金融股的的內線交易一手遮天,經過一連串的黑箱作業之後,「三菱東京金融集團」便順利誕生,銀行跟工廠成為一家親,多完美啊!

接著,再美其名說是在做「金融整頓」,但事實上整個日本利率市場已經徹底瓦解,因為已經完全壟斷市場,在受到諸多法律的限制,下很多風險度偏高的中小企業根本不可能跟銀行借到錢,政府官員們每天只怕通貨膨脹吃掉他們老本,更不敢開放金融管制,再加上日本政府威權性太強,造成民間銀行不敢像美國的銀行業一樣先放款給風險較高的客戶再逼政府立法。

政府如成天只想著要把某個產業規模做得多大或守住自己的資產,而忽略支撐國內經濟重要支柱的中小企業,最後導致整個金融體系資產萎縮,那就更不用談什麼「經濟成長率」。

銀行跟壽險公司在高度管制和處處的限制下,變成只能和建商合作開始推大坪數高總價的高級住宅案來增加房貸量,因都會區豪宅保值性較好所以對銀行來說風險是相對較低的。

當然房價的會被不斷的被炒作,另外就是和百貨業推聯名卡增加放款量及手續費收入,但房貸車貸和信用卡業務畢竟都屬消費性質,對於整體的GDP成長的貢獻其實有限,整個投資市場因融資不易而造成大量失業,而演變成大前研一所謂的M型社會──有銀行做後盾的超大型企業和防禦性產業,例如平價餐飲業服飾業和雜貨業。

繼台灣的第一慘業之後,緊接著我們就來聊一聊台灣的光電產業,群創和友達是目前台灣較大的面板廠,但說它大其實也只是在講它的負債真的很龐大,兩家公司的負債就高達7000多億,其中銀行借款就接近4000億,大概占2012年中華民國GDP的2.85%左右,要是這兩家公司違約的話,很多銀行的備抵呆帳根本都不夠用。但重點是,銀行並沒有把這兩家公司視為高風險客戶,還給予非常非常低的利率,這根本就是政府政策錯亂,還停留在半導體跟光電全盛時期的舊政策裡面,很難說光電業不會是台灣的第二慘業。

●作者LaVie ,新北市,主修財法輔修電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