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台商快看!中國《出口管制法(草案)》說什麼?

▲張競指出,《出口管制法(草案)》與《武器貿易條約》相關,中國有意進入國際軍備市場。(圖/本報資料照)

▲雲論作者張競(圖/張競提供)●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去年12月23日,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第十五次會議,議程包括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草案)》,但經過12月28日會議審議後,最後還是無法裁決出完整結果。當日下午,透過〈全國人大網〉再度公布草案全文,徵求公眾對其條文內容表達意見。

基於兩岸商貿互動關係將有可能受到影響,不論是在大陸臺商企業,或是與大陸有進出口往來臺灣企業,都應當掌握此項立法進度與條文內涵,以免誤觸國際軍控管制法條,受到相關制裁影響商業信譽,甚至無法繼續營運。

《出口管制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制定背景

其實,中國相當積極參與多項國際軍控管制機制,本法係依據中國簽訂的各項軍控條約,並列入《國務院2016年立法工作計畫》以及《國務院2017年立法工作計畫》,由「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起草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於2017年6月16日對外公布徵求意見。

嗣後,「草案徵求意見稿」受到積極回應,他國與相關企業提出許多疑問與修正意見。但在2018年9月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立法規劃(共116件待審議立法案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已列為條件相對較成熟,任期內得以提請審議之第一類法律草案項目。由此可見,當時立法進程相對樂觀順利。

▲中國司法部自2017年積極向各方徵求《出口管制法(草案)》意見。(圖/翻攝自國新辦)

同時,中國司法部更積極向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企業工會與行業協會徵求修訂意見,並會同中央財經委員會、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再加上中央軍委法制局,逐漸依據「草案徵求意見稿」原條文,彙整各方意見後,再度草擬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草案)》提供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

《出口管制法(草案)》2017版與2019版的差異

從前述立法過程觀察,首先可知最新對外公佈的2019年「草案」條文,在數量明顯較2017年「草案徵求意見稿」少,從原來70條大幅縮減至48條,但基本架構維持〈總則〉、〈管制政策與清單〉、〈管制措施〉、〈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及〈附則〉等六章,立法思維仍維持一貫。

其次,2019版「草案」條文仍強調「嚴格履行國際義務」,可見北京回應國際社會規範政治意志。

再者,「草案」明確重申各項管制清單、禁運與管制規章,將符合國際通用規範。

此外,在管制措施上,亦與國際社會的標準與定義完全接軌,而且簽發輸出許可查核與信用紀錄,更要與國際主流規章一致。建立管制品項交易電子資料庫,或主動通報與揭露資訊,更顯現欲表達整體作業透明度。

《出口管制法(草案)》與《武器貿易條約》相關

依據公布「草案」徵求意見,可知該法仍在正式審議前之過渡期;舉凡企業涉及兩岸商貿,以及戰略、軍事、安全與產業分析師,都應掌握立法進程與實質條文,方能理解其所具戰略意涵。

而事實上,目前中國大陸已有多家商務法律專業事務所,分別就草案內容提出多項見解,並透過其官方網頁與相關專業社群網站公開發布,從中就可看出該項法案通過後,將會涉及多項商機與出口管制作業

對照中國針對涉及軍事用途各項實體產品、零件、技術與資訊積極加以管制;美國總統川普卻在2019年4月27日,全國步槍協會年會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正式退出聯合國大會在2013年4月2日所通過《武器貿易條約》(ATT:Arms Trade Treaty)。

▲ 美國總統川普於2019年4月27日宣布退出聯合國的《武器貿易條約》。(圖/路透社)

結果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耿爽,隨即在2019年4月30日,於定期記者會中表示:「中方支持條約的宗旨和目標,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條約相關會議,並一直在研究入約問題。」

同時2019年9月27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更在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宣布,中國已啟動加入《武器貿易條約》的國內法律程序。

從此就可看出,目前正在積極研議並公開徵求各方意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草案)》,在國際政治上確實是與北京加入《武器貿易條約》有關,但兩者相互之間,不應被視為具備完整因果理則關係。

中國有意進軍國際軍備市場

未來中國大陸在相關法制作業上,勢必還要提出更完善法律條款,才能讓《武器貿易條約》更完整地內化為中國大陸本身法律條文。

總之,目前中國大陸積極進軍國際軍備市場,並有意擴展其軍備銷售版圖。但又基於與國際社會規範積極接軌之基本外交政策指導,如何透過出口管制立法作業,在兩者間獲得適當平衡,但又能夠保障商業利益,維護軍工產業營運績效,將是各方戰略觀察家與安全分析者必須關注課題。

熱門推薦》

►尤里安/日本買下馬毛島 是不沉航艦還是移地訓練?

►宋兆文/台灣能抵禦中子彈?莫因無知而猖狂

►看更多【張競】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