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望魚躍新春

 李武忠

春節前後高魚價令消費者印象深刻,只是漁民臉上並沒有太多喜悅,畢竟過日子比過年重要。過去一年魚價雖然上漲但漁獲量卻大幅減少總體漁業環境變差,而馬總統「海洋興國」的口號喊了四年多,台灣海洋經濟與漁業的表現卻每下愈況,能不能否極泰來漁民心中充滿疑慮。

在養殖漁業方面,雖然兩岸簽訂ECFA讓石斑魚意外暴紅,在兩岸政府合力拉抬下2012年出口到中國(含香港)的活石斑魚數量高達15451公噸,價值1.66億美元,佔石斑魚外銷的9成9以上。中國幾乎成為唯一外銷市場,對該產業長遠發展與全球行銷布局的後遺症也陸續出現。不僅石斑魚如此,兩年前風光與中國簽署契作的台灣傳統養殖魚種虱目魚,儘管政府賣力行銷,但因細刺多、有臭土味、缺乏完整行銷策略等等因素,在中國消費者購買意願不高,據最新統計去年1到12月底虱目魚外銷到中國數量僅906.07公噸(總金額為319.5萬美元),價格大幅下滑引發養殖戶恐慌,政府主管官員卻苦無對策。至於其他重要養殖種類如九孔養殖發病迄今,政府相關機構仍未研發出有效的疫苗和因應對策,產業仍無復甦現象;台灣鯛原有國外市場則正受到越南養殖巴沙魚(BASA)的強力競爭,國內價格下滑;外銷主力的鰻魚產業也因天然鰻苗資源嚴重短缺已出現史上最大危機;唯獨養殖烏魚子因品質大有改善,廣受華人消費者喜好,順利打開中國市場後勢看漲。

在海洋漁業方面,台灣同樣面臨諸多的困境不僅遠洋捕撈海域與魚類配額被迫限縮,漁民出海作業頻遭外國軍警驅趕、逮捕甚至生命受到威脅,連在自家門口捕魚也屢遭中國漁船入侵騷擾,引發我國漁民的強烈不滿,去年總算在釣魚台抗議行動中稍解長期遭受日本船艦欺凌的不平怨氣;而台灣沿近海漁獲量少的可憐已幾近無魚島,漁船滿載而歸拍賣場地人聲頂沸的景象已不復見,港邊販售所謂的現撈魚貨多數由進口魚貨混充。政府必須徹底檢討修正現有漁業政策,積極結合漁村社區人力士進行漁業資源養復工作,以具體成績來掃除濫捕污名,避免影響我國漁民的生存權(捕魚權)。

多年來國內漁業最大的問題在於掌權者對於國際漁業發展趨勢與台灣漁業應有的走向沒有清楚認知,更缺乏一套完整的施政藍圖,加以所用人員同質性太高,「近親繁殖」的結果產生施政上的偏誤,不僅讓台灣漁業原有優勢逐漸流失,也讓台灣漁業從國際舞台要角逐漸淪為跑龍套的角色,卻可以簡單一句國際漁業環境改變輕易卸責。台灣漁業要能續存甚至再度發光,必須儘早啟動世代交替機制,讓有新思維、不搞小圈圈的新世代人才進入決策階層,擴大決策圈並建立起權責相符的責任制度,台灣漁業才有未來。此外,鑑於中國本身擁有廣大的消費市場,且高消費族群人數迅速增加,對屬於高品質高售價的台灣優質漁產品是一項商機,但兩岸均以出口為導向的漁產品和產業則存在競爭態勢。因此政府應該在照顧台灣漁民利益為優先的前提下,務實推動兩岸漁業互動不要一廂情願,除了應以農漁產品貿易為優先農漁業投資為後,應嚴格控管核心農漁業科技、品種、種苗等避免外流,更不能老是拿農漁業做為國際經貿談判的犧牲品。

漁業能不能振衰起敝就看新內閣人事能否大開大闔自古中興之主,必有命代之臣,結果依舊令人失望!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李武忠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