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遊行(圖/本報記者徐文彬攝)
王少奎
最近看了許多關於核電的文章,其中可以發現,反核人士的立場通常十分一致(這裡指反核能,非反核四[註1]),他們的主張就是核電歸零,要求全面使用其他非核電的方式生產能源,但所謂的擁核人士,其中有一些人的立場似乎不是那麼清楚,他們雖然被歸到「擁核」的陣營,但實際上好像又並非真的擁核,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想做一個假設,我們當下能夠穩定商轉的發電來源就只有火力與核能兩種,所以在綠能尚未發展完全之前,我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擁核,要麼擁火。所以我們現在有兩個陣營,一個是擁核=反火,一個是擁火=反核[註2]。
一個擁火反核的人,他的立場很明白,就是以火力取代核電,他會提出許多理由,像是核廢料的處理,或者電廠事故的風險等等,而擁核的人,則會一一對這些理由進行反駁,比如提出有效地隔絕核廢料的方式,以及極高安全標準的電廠等等,最後也指出火力發電高價格與高排碳的缺點。於是,由於核能有著低價格與低碳排放的優點,所以在擁核人士的論據之下,比起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才是目前最好的商轉發電方式。由此,一個真正的擁核人士,他的立場也會十分明白,那就是我們應該用核能取代台灣所有的火力發電。(或者,考慮到能源結構與風險分散,核能至少也應該要大幅超過火力發電。)
如果我們要用核電廠取代目前的火力發電,那我們總共需要在全台灣建造核四等級的電廠約13座,或者核二三等級的電廠約18座[註3],因此,一個真心的擁核人士應該會主張,我們至少要在台灣再蓋10~15座的核能電廠(若按照台電經濟部對未來電力需求的預估,可能要再多蓋個5座)。然而,儘管核電在擁核人士的論據中比火力發電更便宜、更環保,但一般看到的擁核人士中,似乎並未主張我們應該要從核一一路蓋到核十五,而是採取一種較溫和的擁核立場,這種立場也許更接近於我們不能完全沒有核電廠,或者我們應該要稍微有個幾座核電廠。對於這種立場,我們不妨把它叫作反廢核或微擁核。
大部分的擁核人士,雖然一方面會針對反核人士提出許多論據去說明核能的各種優點,反駁它的各種缺點,但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擁核人士積極地想要一路蓋到核十五廠。這樣的微擁核人士,他好像在反核人士面前認為核能極好,可能想要戰爆反核人士,但當反核人士離開了,核能又好像沒有好到值得他進一步去提倡。作為一種立場,微擁核本身當然沒有什麼問題,我當然可以主張我們應該有某種程度的核電,以此稍微降低我們的電價與碳排放,然而,一旦採取這種立場,那我就必須要進一步說明兩件事:1)我認為核電與火力應該要佔多少比例?2)為什麼要佔這樣的比例?為什麼核電那麼好,火力那麼差,但我卻不要求進一步以核能替代火力作為主要的發電來源?。換句話說,擁核人士的理由對於微擁核人士來說並不完整,所以如果我贊成加蓋核四,但我又覺得再蓋十幾座核電廠好像有點不太好,那麼我其實並不能使用一般擁核的理由去支持我的立場,因為其實我不真的算是擁核,而只是反廢核。
在近來的各種社會議題中,比如從都更、廢死、媒體壟斷等等,通常都會有正反兩個立場,一般而言,會有一方訴求扭轉現狀,比如反拆遷、反併購、反死刑、而另一方則反對這樣的改變。對於這種彼此相左的立場,我們通常可以粗略地用改革派與保守派來稱呼。現在,廢核與反廢核其實也是這樣的一種對立,有些人想要改變現狀,而有些人則想要維持現狀。所以精確來說,把反廢核稱作擁核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反廢核是一個保守的立場,但擁核其實是一個十分激進的改革立場。當我們沒有區分這兩個立場的差別時,我們就很容易只引用擁核的理由來支持反廢核,但如上所說,用一種改革的理由來支持一個保守的立場,這種方式其實是有問題的。
最後想稍微強調一下,本文並未試圖去貶低保守的立場,而只是想要釐清保守式的擁核與改革式的擁核立場,兩者雖然有某些共通之處,但卻並非同一個立場,因而不能用同樣的理由去論述。
[註1] 在目前的論述中,反核四和反核電已經被清楚地區分開來,前者擔心的不是核能本身,而是台電與核四的工程品質。
[註2] 這個預設其實是擁核人士的基本預設,本文的討論暫且以此預設為基礎。擁核人士大多預設,核能是目前唯一能夠取代火力的穩定發電方式,但反核人士其實並不接受這樣的預設。反核人士認為再生能源的成本正逐年快速降低,而核能的成本則逐年提高,再生能源其實已經逐漸有能力開始進行商轉,並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基載電力來源之一,見〈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核能,愈發展愈昂貴的能源?──從能源系統分析看核四爭議〉、德國之聲對核能發展的評估(原文/翻譯),以及經濟學人對再生能源的討論: Alternative energy will no longer be alternative。
[註3] 系統裝置總容量:40,912MW;核二/三裝置容量:1,970/1,900MW;核四裝置容量:2,700MW。(參考資料:台灣電力系統架構圖、persrective of nuclear, p96)
●作者王少奎,清華大學哲學所碩士生。本文曾刊於「清哲學」共筆部落格。。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