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儀/世界回不去了!後疫情時代 台灣下一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這樣謹慎防疫的日子,全球都必須持續過下去;如果能夠儘早達成社區群體免疫,稍微寬鬆的餘裕才能來臨。

● 林靜儀/醫師

正常生活 還能期待嗎? 

台灣幾乎是全世界最早警覺到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肺炎的國家。也是2003年SARS之後,修訂了傳染病防治法,在面對特殊嚴重傳染病時,有通報、檢測、隔離檢疫等政策法源的國家;而也因為SARS的慘痛教訓,醫療機構與醫事人員定期進行防疫演練,還擁有一批受訓過的傳染病專家,在醫療人力物資整備能夠隨時面對這種傳染病專家的國家。

這樣說不是要宣揚政府多厲害,而是,台灣因為無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協助,只好建立出自己強壯的體系,而2019年底到現在的每一關政策與挑戰,到現在台灣的COVID-19感染個案數、死亡數都是全球倒數,甚至股市大漲、GDP上修,正常生活還能舉辦大型活動,都比需歸功於這個體系的建議與全民的警覺。

那接下來呢?世界會「恢復正常」嗎?

▲美國疫情。(圖/路透)

接下來數年,世界都「回不去了」。

首先,從全球一波一波的感染還在持續來看,除非疫苗施打能夠快速普及(而且是有足夠效力疫苗)的國家,多數發展中國家都還未能脫離疫情的陰影,而這影響到這些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產業鍊、經濟與人群活動。

在全球化效應之後,許多產業和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多數國家都還未能恢復日常生活,甚或全球即使先進大國都還苦於經濟的損傷、醫療體系的崩潰、物資的短缺和失業率等因素,這個世界的社會經濟與甚或政治,都會出現許多改變。

▲印度疫情嚴重。(圖/路透)

那台灣呢?

台灣因為國際政治干擾,再加上國內疫情控制穩定,疫苗進口較為困難,但也較無迫切理由;甚至,因為疫情穩定,民眾對於疫苗罕見副作用或風險反而非常在意,連醫療人員或防疫相關工作者接種意願都不高。

但是最近的本土個案出現,再次證實幾件事:

1. 沒有遵守社交安全距離,沒有戴上口罩,就有疫情爆發的可能

2. 不可能有「隱匿疫情」或「隱形感染」這種事,一旦感染破口出現,就會爆發

當然這波爆發反而讓原先對於疫苗挑三揀四甚至頗有意見的醫療人員或民眾,大大增添了施打疫苗的意願,也讓原本已經鬆散防疫的台灣社會,再次警覺起來。

未來半年,國內必須準備的,就是進口與國產疫苗能夠一一上線之後,按照順序接種,盡量在明年農曆年前達成五成以上的施打率,明年年中之前達成七成以上接種率。

▲接種疫苗。(圖/桃機提供)

台灣必須突圍障礙

為什麼必須如此?因為即使台灣目前依然能夠以入境者隔離14天的模式,把多數感染者隔絕在外,讓回到社區的人即使曾經感染,病毒也已無傳染力,並且同時國內民眾維持戴口罩的隔絕模式,但是隔離14天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對於某些工作者實在難以長期維持,例如這次航空機組員就是個明顯的案例,防疫與工作和經濟,非常難以維持平衡。

更多的,是商務和經濟甚至政治與學術的交流來往,在這樣14天隔離的制度之下,會導致許多障礙,而台灣不論是國際經濟政治的需求,或是專業學術的國際參與,都只怕不足,而不能再自立於國際社會之外,不可能長期這樣下去。

▲疫情下出國旅行成為難以實現的夢想。(圖/記者李毓康攝)

有人擔心台灣疫苗施打「太慢」會導致「防疫前段班變成後段班」,我是不認為會這麼嚴重,但是越晚達成群體免疫,就越晚才能恢復不這麼謹慎隔離的生活,也越有可能因為縮短檢疫時間或是某些個人難以遵守防疫準則,而出現破口,導致疫情的擴散。

總而言之,這樣謹慎防疫的日子,全球都必須持續過下去;如果能夠儘早達成社區群體免疫,稍微寬鬆的餘裕才能來臨。但是,這個疫情,在2019年12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沒有接受台灣的提醒那一刻,從此改變了世界。

熱門點閱》

► 社區染疫風暴襲來 面對病毒、新疫情 台灣要有新防疫(黃韻如、詹長權、鄭如韻)

► 本土確診爆炸誰該負責?網友點名「三大戰犯」

► 謝金河/疫情重創台股千點 綠油油下的「恐懼總和」

► 王志鵬/興達停電近5小時 全台陷亂局 那如果停了三天呢?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