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嘉/解封後下一步 發振興券或發現金 哪個好?

我們想讓你知道…這一次疫情對國內服務業的衝擊遠遠超過去年,政府的振興方案規模應該要比去年更大才是。

● 林祖嘉/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五月中旬台灣爆發嚴重疫情,隨即全台灣進入三級警戒,至今已經超過二個多月,7月26日將是第五個二周循環的到期日,到時該如何解封,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

然而,解封之後,難免又會出現因人群聚集而導致疫情再起,因此,政府如何在控制疫情與解封救經濟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對疫情指揮中心而言將會是一項重大的考驗。

由於台灣服務業家數與樣態非常多,而且規模通常都很小,他們面對因疫情而失去顧客的受力非常有限,即使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都很可能會讓他們選擇暫停或甚至結束營業。

解封,指揮中心,振興,行政院,COVID-19,疫情,防疫,消費券,三倍券,現金,紓困

▲受疫情影響,東區商圈人潮已不復返 。(圖/記者張凱喨攝)

這也就是為什台灣放無薪假的人數會從4月的4,222人,爆增到七月初的31,980人,而其中超過3萬人都是來自於服務業,我們相信如果七月下旬還繼續維持三級警戒的話,無薪假人數一定會更快速的增加。也就是說,維持三級警戒所付出的經濟成本必然會是快速增加的。

另外一方面,雖然現在確診人數在逐漸減少當中,但是過去兩周每日確診人數下降的速度非常慢,也就是說,如果政府想要達到「清零」,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因此,如果政府想要在清零之後才解封的話,我們的服務業是否還能存活,將會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為了考量經濟與生活上的問題,政府不可能等到完全清零之後才考慮解封;換句話說,未來國人可能一方面要重返正常生活,而同時要學習如何與少量的確診案例共存。

振興經濟成政府要務

在此種情況下,七月下旬政府一方面要考量做某種程度的解封,另一方面,也應該要開始思考如何去進一步的振興經濟,來協助仍然在苦撐的服務業儘早恢復正常營運,這是政府現在就應該要前部署的事情,所以是否要再次放發振興券或是三倍券,就成為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

其實過去台灣已經有兩次放發振興券的經驗,一次是,馬英九政府在面對全球金融海嘯時代發放的「消費券」;另外一次則是去年七月發放的「三倍券」。我們認為政府這一次在發放振興券時,應該可以考量前兩次發放時的經驗,保留優點排除缺點,讓振興券可以最迅速的發給民眾,同時可以產生最大的效益。

解封,指揮中心,振興,行政院,COVID-19,疫情,防疫,消費券,三倍券,現金,紓困

▲2020年行政院推出「三倍券」來振興經濟。(圖/記者周宸亘攝)

首先,去年的三倍券在發放時,要人們先交一千元,然後領取三千元的消費券,這種做法產生的效益與直接發放二千元相同,因此我們建議這一次應該直接發放,不要再採用所謂「三倍券」的發式。

其次,上次發放三倍券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領取,也可以上網登記,然後再領取;或者也可以直接用電子支付。由於發放方式太多太亂,因此當時有人稱之為「三倍券」之亂。

第三,在發放三倍券時,還有一個塑膠信封包裝,形成很多垃圾,也受到很多批評。第四,在2009年發放消費券之後,中研院曾經做過研究,發現國人在使用消費券時的替代率很高,也就是說,政府本來希望鼓勵民眾去多消費,但是最終許多人還是選擇購買日常用品,我們只能說,國人的儲蓄習慣不容易改變。

發現金比發券好

綜合過去兩次發放的經驗,我們建議這一次應該考慮直接發放現金,最快且最方便,因為國人無論如何都會有出現替代的問題,因此不如就直接發放現金最方便。其次,在發放時,可以利用每戶的報稅系統,把金額直接依人口數匯入該戶,這是最簡單的方式。至於有部分沒有報稅的家戶或個人,則可以依現在類似個人紓困的模式,把錢匯入個人帳戶中。

解封,指揮中心,振興,行政院,COVID-19,疫情,防疫,消費券,三倍券,現金,紓困

▲台南市長黃偉哲曾建議未來政府可發放5000元消費券,政院卻指出與現有防疫政策不合,如今隨著行政院宣布於27日將防疫警戒降為二級,這消費券發放與否恐將再成政界議題。(圖/記者林悅翻攝)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振興券的金額與支出大小,我們覺得這一次疫情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小服務業的衝擊很大,因此振興券的規模可以考慮更大一些,比方說,每人現金五千元。這樣政府的總支出大約在1,200億新台幣左右,以政府預計8,400億的總紓困規模來看,應該可以支應,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最後,既然是發放現金,也就不需要做任何使用方面的限制,因為只要是在國內支出就一定會對國內的經濟有所貢獻總而言之,這一次疫情對國內服務業的衝擊遠遠超過去年,因此政府的振興方案規模應該要比去年更大才是,而且現在全球各國幾乎都是以發放現金的方式來振興經濟,因為畢竟這才是最便民的方式。

熱門點閱》

► 陳一新/美國是千手觀音 王毅被迫見雪蔓

► 李沃牆/極端氣候殘酷突襲 鄭州千年洪災的警示

► 陳清河/媒體應用5G技術的產業價值與轉型

► 李禮仲/小股東不應是經營權之爭的「韭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原始標題為「振興券的省思與建議」,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