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難分辨? 心理師教你用3招看穿人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何判斷對方說的話和事實有多大出入?是全部捏造?還是部分誇大?

▲許多人求職實為了取得面試官青睞,不自覺誇大自己的過往經歷。(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

為了避免人際摩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隱藏想法,或是包裝說詞,在這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每個人都難免會誇大一點,不然,別人就會覺得你講的話「不夠有趣」、「不夠分量」。也因此,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測出對方的「說話的可信度」有多高?

檢測法一:先把他話中所有的「形容詞」刪除,然後再把「事實」重新組合一遍

要一個人的可信度有多高?我的方法是,先把他話中所有的「形容詞」刪除,然後再把「事實」重新組合一遍。假如直覺告訴我:「哪有這麼誇張的事情?」或是「這件事情的過程太不合邏輯了。」我就會想辦法印證:對方說的話和事實有多大出入?是全部捏造?還是部分誇大?倘若發覺對方講話常常會「誇大其詞」,那就要對這個人說的話「打點折扣」,不要照單全收;尤其是跟工作有關的事情,更需要再三印證。

檢測法二:從細節說明判斷出真相

我有一門課程是在教授企業的人資部門「如何判斷求職者的危險行為因子」,很多從事人資工作者都很苦惱,如何在面談的過程中正確判斷:求職者「所說的」跟未來工作時「所做的」是一樣的,而不會在面談時把自己說的很厲害,可是實際工作後卻發現是吹噓誇大,造成公司的損失。

有次看到電動車特斯拉(Tesla)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分享他面試求職者的心得,對於怎麼分辨對方是「吹噓」還是「事實」的技巧,非常值得參考。

馬斯克每次與求職者面談的時候,必定會問一題:「請告訴我:你遇過最棘手的問題,以及你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因為馬斯克發現:「真正解決問題的人,講得出細節,他們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另外他也清楚:「真正遇過棘手問題的人,絕不會忘記當時痛苦的情況。」

從對方說明處理細節的過程,還可以適時提問,倘若對方的回答都是「很簡單」,或是「很快就排除困難」、「時間太趕才會無法完成」,就需要再印證一下。

舉個例子來說,曾經有科技業的人資應徵寫程式的工程師,其中一個求職者做到一半後表示「由於時間不夠充裕」,所以沒有全部完成,當時人資部門跟單位主管都認為,這個求職者的專業程度還算足夠,也很認真完成一半,便邀請他進公司,但之後這個同仁的工作卻始終都無法完成,總是做到一半,經過一段時間才找到真正原因,事實是他只會寫前半段程式而不會寫後半段的程式,如果他坦承自己的困境,公司其實可以協助他解決困難,但他卻總是把問題推給「時間太趕,才會做不出來」,而且會把做不出來的責任推給催促他的人身上。

檢測法三:注意說話的人會不會受聽眾反應所左右

另一個測量方法是,我會注意說話的人會不會受聽眾反應所左右?通常一個喜歡吹噓誇大的人,都非常在乎聽眾的反應,當聽眾的反應越熱烈,他們就講得越起勁。

講話有時候就像寫作文,寫記敘文的時候,自然要誇張一點,多用一點形容詞,要不然,就像在記流水帳,完全吸引不了別人的注意力。不過,在寫論說文的時候,就不能太過吹噓,需要符合事實,才能避免讓別人覺得說話不夠真實,可信度很低,不利於信任感的建立。

換個說法:將「誇大的說法」換成「具體描述事實的語句」

發現自己講話有誇大的傾向時,試著刪除與主題無關的形容詞,學習具體描述客觀事實。譬如,有人請你幫忙找工作,原本想說:「我認識一堆上市上櫃公司的大老闆,幫你安排職位,只要打通電話,比叫外送還要快速簡單,等著聽我的好消息。」不妨換成具體描述事實的語句:「我朋友的公司可能有一些工作機會,我先打聽看看,再給你消息。」

過度誇大自我實力,很容易提高別人的期待,屆時若做不到,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長久下來,也會降低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感,反而失去渴望的友誼。 

 

▲林萃芬所著,《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時報出版。(圖/時報出版提供)

熱門點閱》

► 自私=不管他人死活? 利己主義為什麼能讓世界更好?

► 彼得葉/《社內相親》耍帥搞笑賣萌灑糖最高化 老梗也能成收視率保證

► 大規模停課重創受教權 學童接種、避免重症止衝擊

► 忙碌剝奪人類的快樂 為什麼你把時間浪費在這?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從說話洞察人心」。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