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於去(2021)年10月8日發行振興五倍券。(圖/行政院提供)
●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下個月大學即將開學,兩件事情影響高等教育體系。除了林智堅的論文門事件,稍有不慎,可能動搖高等教育外(編按:稍早台大認定「林智堅抄襲余正煌」,情節嚴重,建議撤碩士學位),還有振興券的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這件事,經濟系的老師到底該怎麼和學生說明真偽,恐怕會造成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困惑。
現實生活難反應乘數效果 行政院卻近乎迷信
乘數效果的理論我就不多說了,這方面的辯證,支持與反對各有人在,事實上我從馬政府時期的消費券,一路反對到當今的五倍券。我的立場很清楚,凱因斯理論中的乘數效果充其量只能存在理論上,我不能說乘數效果完全不存在,只能說現實生活上很難完全反應,能反應多少?兩個字——沒譜!
雖然說官字兩個口,對於同一項政策的評估,有行政體系自吹自擂的執行面,也有監察體系務實的審計報告。但前者可以迷因暢行於網路世界,獨後者的對於一般人民的可讀性不高,以致於政策的結果與真相如何?人民通常不得而知。
八月份政府有份報告一定要讀,就是監察院審計部提出的《中華民國110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這份報告中一定有經濟部既期待又絕對會受傷害的振興五倍券審核意見。若根據過往經驗,審計部對於諸如消費券及振興券的經濟效益評估,批評向來不假辭色,這也在在證明行政院與國發會對於乘數效果,可能已經到迷信的程度。即使是審計部多次打臉,依舊堅持乘數效果是存在的!行政院為何對於凱因斯的乘數效果這麼的迷信?我說不上來,我只能說某些人對於凱因斯的理論相信的程度,已經到對理論「時時勤拂拭」的程度來形容,對經濟理論從研究人類的選擇行為出發,可能早已略之不顧。
▲ 審計部對於諸如消費券及振興券的經濟效益評估,批評向來不假辭色。(圖/翻攝自Google地圖)
「經濟部推動振興五倍券擴大內需、活絡經濟,惟對於整體經濟效益之預估存有落差,且部分弱勢民眾未領券尚待協處,又推廣行動支付補助計畫執行成效欠佳,適用店家清單亦未盡完整,亟待研謀善策妥處。」上述這段話是出自於審計部的110年總決算審核報告,審計部先肯定經濟部的振興政策後,緊接著以「亟待研謀善策妥處」八個字打臉經濟部,判定政策效果有限。我幫大家翻譯一下這八個字,白話說就是希望以後你們可以用腦袋想清楚對策再說。審計部這話,說得可重了!
政府自動略去支出替代效果 五倍券對振興經濟並無貢獻
我們再回憶一下109年的總決算審核報告的重點:「……執行效益欠乏嚴謹評估等,尚待研謀精進。」審計部從「研謀精進」到「研謀善策妥處」批評振興券,這報告的語氣改變,這「妥處」兩字,有畫龍點睛之效。
回頭看一下這兩年度報告的事主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109年的總決算審核報告中,被審計部批評用數位券消費估計整體三倍券的經濟貢獻,明顯虛增高估經濟效益(白話說灌水得帶不負責任)。到了110年度,中小企業處就學乖了,直接以即振興五倍券經費約1,200億元統計政策效果,完全打臉行政院2,000億元的經濟效果。這當中短差了800億元,意思是,消費乘數趨近於1,學術一點說法是沒有邊際消費效果,這可讓同一陣線的行政院與經濟部臉色難看了!
更積極一點論,中小企業處評估振興五倍券的1,200億元經濟效果,近乎是政府直接派錢的效果。行政院立場上本來就會自發性的略去支出替代效果,如果政府派錢就剛好且恰巧的替代了人民的日常支出,即使沒有政府派錢,這筆錢人民本來就會花掉,如此一來,振興五倍券並可能沒有貢獻,甚至是多此一舉,不是嗎?
審計部對於振興五倍券的總決算審核報告,是否就說明了振興券的經濟效果,該不會就是「本來無一物」?
熱門點閱》
►裴式旋風遠離亞太餘波盪漾 星學者:中能威脅台海也能恫嚇南海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政府派錢就剛好且恰巧的替代了人民的日常支出,即使沒有政府派錢,這筆錢人民本來就會花掉,如此一來,振興五倍券並可能沒有貢獻,甚至是多此一舉,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