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總白皮書發表記者會 。(圖/記者廖婕妤攝)
●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
上(7)月工業總會發布今年白皮書,社會極為關注的能源議題也是該白皮書的重點。針對能源議題工總提出了許多建言,多半擲地有聲,但少數建言難免有些盲點。
白皮書中有極為中肯的建言,如核電延役;重新檢討能源配比;確保北部區域供電穩定;檢討綠電先行與優先併網原則;暫緩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等。
白皮書以俄烏戰爭為例,指醒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指出核能有助於增加電力供應彈性,可作為基載能源,不宜貿然從能源選項中排除。故建議現有核電廠應予延役,也應重新檢討能源配比。
白皮書中指出未來兩年位於北部的核二及協和幾部大型機組均將除役,桃園大潭電廠增加燃氣機組也因三接藻礁爭議未及完工,使得即使機組完工也沒有燃料。北部面臨嚴重缺電危機,白皮書建議核二廠兩部機組應予延役以解燃眉之急。
以上數例均可顯示白皮書中對能源議題多半極為中肯,但難免也有少數建言值得商榷。
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 太陽能不宜在地狹人稠的發展
白皮書中建議「加速再生能源之規劃與執行」就很值得討論。目前政府大力推動的再生能源為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但兩者都極不合適在台灣大力推廣。原因很簡單,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太低,與火力及核能電廠相較,要極大面積才能發一樣度數的電力。以太陽能為例,要有百倍土地面積才能發與傳統電廠一樣的電力。以陸域風電而言,更要有500倍的土地。再生能源可以在中美等幅員廣大的國家發展,但不合適在地窄人稠的台灣作為重要能源。
以目前全台最大的台電彰濱工業區太陽光電場為例,該案占地140公頃,總裝置容量100MW,每年發電1.3億度。但台電曾規劃在彰濱工業區建設4部燃煤機組,每年可發電240億度,幾為今天移作太陽能發電量的200倍。台灣目前太陽能裝置容量約8GW(8000M),每單位面積裝置太陽能密度為全球第二名德國的2倍。政府規劃2025年要裝設20GW太陽能,屆時台灣單位面積太陽能裝置容量將超過德國4倍。
▲台灣是全球唯一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超過陸域風電的國家。(圖/翻攝自Facebook/達德能源集團 wpd Taiwan)
以風力發電而言,離岸風場在海中施工極為困難,施工成本極為高昂,離岸風電發電成本超過陸域風電2倍。這也就是為何全球風電中,陸域風電占比九成以上。台灣地窄人稠,陸域風電早已飽和,只好向離岸發展,台灣也成為全球唯一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超過陸域風電的國家。
白皮書中有一項建議也十分中肯,白皮書中指出綠電靠天吃飯,有天生不穩定的特性,不應在輸配電網尚未達到綠電可健全調度下,冒然調降火力電廠基載電力。一方面應重新檢討電業法綠電先行及優先併網原則,並應審慎評估火力電廠延役的可能性。
既然知道綠電在獨立電網中占比過高會造成電網不穩,為何又建議增加再生能源?白皮書中「加速再生能源之規劃與執行」的建議顯然很值得商榷。
綠電成本高 何以綠電電解水製氫礦?
白皮書中建議「協助業者取得氫能供給」也值得討論。全球煤、油、氣均由天然資源開採而得。但全球沒有「氫礦」。氫氣是工業產品,灰氫是以天然氣為原料,經蒸氣甲烷重組程序製成,綠氫則是以綠電電解水產生。台灣不產天然氣,依靠進口昂貴的液化天然氣發電,沒有大規模製造灰氫的條件。台灣綠電又特貴,台灣是多雨島嶼,日照時數只有其他發展太陽能國家之半,發電成本高一倍。離岸風電發電成本比其他國家陸域風電也至少高一倍,又何條件以綠電電解水製氫?液態氫要降溫到攝氏零下253度,比液化天然氣還低100度,以船運進口技術極為挑戰成本也極為昂貴。台灣走氫能的條件極差。
工業總會為全國工業界龍頭,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的缺電及電價飛漲等危機又嚴重影響全國工業界。工總白皮書針對核電及火電之建言可稱中肯,但對綠電及氫能等之建言則有其盲點,恐無助於解決台灣目前之能源危機。
▲台灣綠電價格高昂,日照時數也只有其他發展太陽能國家之半,發電成本高一倍。(圖/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熱門點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工總白皮書針對核電及火電之建言可稱中肯,但對綠電及氫能等之建言則有其盲點,恐無助於解決台灣目前之能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