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有許多市內的丘陵、郊山,以及接壤新北市的群山,市民朋友在閒暇之餘,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圖/工務局提供)
●高世俊/台北市議員中山大同區候選人
親近大自然,是疫情期間其中一項不會降溫的育樂生活,台北市有「台北大縱走」系統外,其實更有許多市內的丘陵、郊山,以及接壤新北市的群山,畢竟,早期台北南區的近郊山區就是以「拳山堡」為名(群山環繞之意)。
台北市親山步道品質的監測與養護
台北市目前既有的親山步道系統,常常會遇到有多個單位共同持有的區塊,如劍南山步道系統就有國防部、東吳大學等等,但是在山區的步道上,卻因這些土地的權屬,而讓養護工作有時不能進場,讓步道沖蝕(trail erosion)、步道土壤硬化(trail soil compaction)等狀況愈加嚴重,自然也就讓遊客、市民朋友對親山步道的體驗變得不美好。
另一方面,親山步道的公益性、教育性,是很大眾化的;步道本身可以視為公共財,而且登山健行的本質也是健康為主,我們的市政府,其實可以更積極的介入管理,提供給大眾更佳的體驗,畢竟,市府是最大有可為的有機體,不論是建設、救災、都是由市府單位所完成,市民依憲法權利選出的市長,更應組成一個有能力的市政府。
▲國防部、東吳大學等單位,共同持有劍南山步道系統。(圖/資料照,記者張一中攝)
盤點無名小徑編入地理資訊系統 把失落的步道修成親山步道
有上山郊遊的朋友們都知道,有時可能會在山上看見一些小徑,「看似有走過,好像可以走,又好像不能走」的步道。事實上,這類小徑常常有農路、水源路等等的功能,也可能就是登山郊遊的蹊徑。
由於台北為盆地,四周有山環繞,早期台灣人開墾時,除透過淡水河水運貨物或交通往返,抑或平地道路外,另一種方式即為走山路,如知名的淡蘭古道,古道可能是便道,可能是經正式開鑿的要道,歷經歲月的洗禮,有些被荒煙漫草掩蓋,有些可能被荒廢不再使用。這些被歷史遺忘的痕跡,事實上,可能具有極大的潛力,再次在親山步道上發光發亮。
▲早期台灣人開墾台北時,除透過淡水河水運貨物或交通往返外,另一種方式即為走山路,如知名的淡蘭古道。(圖/新北市觀光旅遊局提供)
從2018年的一場郊山救難案例講起
2018年9月,賴姓民眾於新店的銀河洞步道走失,而新店區的銀河洞與文山區的貓空接壤,經過五天的搜救,傳出民眾已不幸往生的消息。搜救期間,出動了包含筆者在內的雙北人員、民間人士。
本案令我印象深刻,也讓我開始思考,親山步道能不能更安全?是否能夠讓上述的不幸事件,盡可能降低發生的機率?例如,路線標示更清楚、相關地理資訊更利於民眾查詢、安全防護更完善等。這些都需要行政部門的整合,才能提供給使用步道的民眾、更妥善的保護。
▲2018年9月,賴姓民眾於新店的銀河洞步道走失,經過五天的搜救,最終傳出不幸往生的消息。(圖/記者彭懷玉攝)
大台北親山步道 雙北攜手的未來
山的本身,沒有行政區域的劃分,對遊客來說,步道就是一體的,但是對政府來說,一條線的兩邊,卻有著管轄權之別。不管是派出所、消防隊,一條稜線的差別,就代表著不同管區,但是若以空間資訊、馳援的路程等等,有時可以從另一邊來才較為快速。
台北市稜線的另一側是新北市,許多親山步道,也是沿著山的稜線而走,諸如本市的貓空步道到新北市的銀河洞越嶺步道系統、二格山步道系統等等,這些步道的設計、地理空間資訊的連結、手機訊號以及相關公設配置等等,都可以攜手合作,邁向未來,相信更能國際化、優質化,讓國際的遊客,鳥瞰我們美麗的大台北。
▲雙北市政府應攜手合作,讓國際的遊客,看到台北的自然之美。(圖/工務局提供)
熱門點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步道本身可以視為公共財,而且登山健行的本質也是健康為主,我們的市政府,其實可以更積極的介入管理,提供給大眾更佳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