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答一位海軍軍官的PO文

趙武靈

很對不起,我完全無法認同你在「給那些鄙視與唾棄軍人的你」文中的幾個觀點,所以逐項來和你說明。

首先,不懂leadership事小,畢竟領導特質是要個人去體會掌握的,但洪下士的案子已經是違法在先(按照資安規定就是申誡),而後坐視死亡在後(事發後未立刻急救,送醫時救護車還慢開兼不鳴笛),這種無視法律與人道的作為,才是讓全民痛恨的主因。

接下來,如果你要說國軍如何,百姓也有責任時,我想你講的話有部份是正確的,因為國內老百姓確實關心軍事者少;但這並不代表沒有老百姓在關心軍事;容我賣老一下,自己是退伍十六年,然後持續寫軍事文章,甚至有上過電視受訪,也協助過部份單位進行某些訓練的人。

我覺得如果真要說民眾有錯,那是錯在他們違反了克里蒙梭的名言「戰爭實在太過重要,以至於不能完全交給軍人」,我們的民眾是誤信軍方裡面都是專家,所以把國家安全交給他們就可以了,再加上國軍更是把握機會玩戰鬥營和基地開放類的與民同樂類把戲(連特戰部隊山訓最後還要來個聯歡晚會,請問你美軍有這樣幹嗎?),所以才導致了這一類不幸事件--請記住,這不是單一事件!

第三,如果老百姓犯了把戰爭事務全然託付給軍人的錯誤,那軍方(尤其是高層),是不是更犯了違背託付與瀆職的嚴重錯誤?

第四,我建議你重讀(我相信你可能看過 )Norman Schwartzkopf將軍的自傳It Doesn’t Take a Hero.因為他裡面提到了,當初從越南返國時,聽到有人對美軍吐口水和退伍軍人把自己的勳章丟掉的故事;我更建議你再看下去,看看他一位手下死於友軍砲火後,他和亡者家屬甚至記者對話的故事,最後我還要提醒,美軍自911來戰遍全球,甚至不惜險境救出同胞的壯舉:特戰隊員們戴著紐約消防隊或警方的臂章與帽子,然後深入敵境;海豹六隊更在索馬利亞這個海盜窩,救出被捕的Jessica Buchanan女士,在直昇機到來前甚至以身體掩護她,就是要她能安然脫險。

簡單講,你那個軍人受尊重的夢之所以能在美國實現,是因為有很多各級士官兵敢於面對問題,甚至犧牲生命來保護民眾。

但反觀台灣,當漁民在海上遇劫後,政府的作為是辦個上船奪刀的「海安演習「,然後國防部推給外交部,外交部再推回國防部,最後趙世璋將軍還好意思在國防大學研究所畢業典禮上,宣稱「除非刺刀刺穿我的胸膛,絕不讓敵人傷害到我的同胞「這樣的大話,請問,誰還能忍受一個不做事就算了,還要說大話的軍隊?

第五,美國的環境絕非你所想的那樣美好:1992年Rodney King事件引發洛城暴動,還要四千名國民兵開入才能平亂;2000年古巴男童Elian Gonzalez的遣返事件,也有數百人抗議表達不滿,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團結才能向上,對立只有零和這件事!民主國家也會有意見不同,甚至脫序的現象發生,只不過最後就是警方依法處理,該抓的抓,該銬在警車邊冷靜的就銬在警車邊澆水讓他冷靜而已。

第六,無論國軍改不改,變不變,洪下士都是枉死:原因很簡單,因為軍中自有其法規,和政戰,保防與監察系統;但在遇上這件從枉法關人到凌虐致死(請你再去讀讀沙漠之狐隆美爾的故事,連他對英美戰俘,都是先給食物和飲水才審訊,這後來還導致英美軍也改變以往「德軍戰俘要在審訊後才給食物飲水的陋規」,簡單講,我們軍中幹部,對微罪同袍的待遇,比半個世紀前軸心國軍隊處理戰俘還不如! )的案件,這層層體系可說是層層失靈:不要說士評會完了沒有人評會,不要說體檢BMI過高或當天溫度不宜這樣訓練,現在連長應訊竟說不知道下士不能關禁閉的法規,戒護士也不會處理中暑狀況,政戰主任就憑士官兵嘴裡一句「撐得住」就放他不管,這些在剛入伍就要了解戰爭法,就要會自救互救的美軍中應該很難發生的事,都在這裡發生了,請問他難道不是枉死嗎?

第七,綜上所述,今天的爭執和對立,不是民眾和軍人的對立,而是守法者和違法者的對立,是人道關懷者和違反人道禽獸間的對立,是要知道真相和掩蓋証據者之間的對立!這不是牽絆,而是大是大非!如果國軍真要和百姓攜手改進,這些違法者能不先揪出來嗎?這些違反人道的衣冠禽獸,能不先汰除嗎?國軍如果要好,國家如果要偉大,自然要依法行政,賞善罰惡,擇優汰劣,並以更高的人道為典範!

如果不按法律,沒有崇高的目標,而空有團結,恕我講句不客氣的,那只是集體沉淪而已!文末我也送您一句美軍人員的入伍誓言:I will support and defe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all enemies, foreign and domestic.希望國軍弄清楚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再拿其他的理由當藉口,更不要有違背法律與人道的作為出現,則百姓幸甚,國家幸甚!

●作者趙武靈,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