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若無宏圖大志,就只能繼續做好好總統!

九峰

馬英九再次高調競選連任國民黨黨主席誌在鞏固其黨內領導地位,以圖在剩餘的任期內有所作為。然而過去的五年馬英九集黨政大權於一身,所作所為卻讓廣大支持者倍感失望。在所剩不多的任期內能否有突破,端看馬英九能否看破台灣的困局,沖破禁錮自己的思想教條。

一. 把自己當東亞孤兒,台灣迷失在失去自信的社會心態裏。

台灣最大的問題是缺少那種擁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台灣的知名政客不少,但是身處台灣亂哄哄的政治漩渦中,每天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每個人都像無頭的蒼蠅亂碰亂撞,卻沒人為台灣的出路理出個頭緒。作為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當務之急是理清在剩下任期的目標,如果只想像以往一樣當一個八面玲瓏的全民好總統,胸無大誌,最終恐怕是哪頭都不落好,結局將是一事無成蓋棺定論。

選擇台灣的戰略方向,有兩面現成的鏡子可以折射出台灣的未來。一面鏡子是充滿雄心壯誌奮發向上的韓國,另一面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那麽台灣到底要汲取韓國的經驗搭上中國大陸快速增長的快車一起成長,還是繼續糾纏於政黨間所謂「崇高理念」 之中互相消耗下去,苦苦掙紮,像拉美國家一樣往「中等收入陷阱」泥潭裏滑去,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亞洲四小龍的年代,台灣和韓國差不多同時經濟起飛,同時面對分裂與統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同時開始由威權體制向民主體制過渡,然而二十年以後兩個經濟體的差距開始越拉越大,探究其原因恐怕不少台灣的學者和政府官員都有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韓國比台灣究竟強在哪裏?朝鮮歷史上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是朝鮮能夠作為一個國家千百年來獨立於東北亞有其獨特頑強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這種文化和韓國今天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其中與台灣人自己瞧不起自己、蔑視本民族文化,崇美媚日的意識形態有本質不同的是,韓國十分珍惜作為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國家的存在,謀求南北朝鮮國家統一是全民不可動搖的堅定意誌。為了找回大韓民族的自信,韓國文化界甚至做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說孔子是韓國人、西施是韓國美女、漢字及造紙術是韓國發明的等等。其實不管漢字是不是韓國發明的,韓國人通過對自己歷史點點滴滴的發掘弘揚,過程中極大地培育了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提高了朝鮮民族的自信。有了這種自信,韓國人心中就認為韓國是最好的,強化了韓國要成為世界第一的地使命感和緊迫感。有了偉大的民族自信,就有了偉大的奮鬥目標,於是就有了文化韓流,有了江南Style,有了三星,有了現代。而文明的自信,文化的滲透幫助韓國產品擴大在世界範圍的影響,一部「大長今」帶動的韓國產品市場效應遠比商業廣告更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台灣在沒完沒了地挖苦大陸是多麽落後,美日是如何先進。

馬英九和台灣最缺少的就是韓國人那種民族榮譽感,自豪感,和爭天下先的使命感,相反台灣人自己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把對岸的同胞看成劣等民族,詆毀大陸的同時潛意識裏就等於把同根同族的自己徹底矮化了一遍。一個斷了根的族群,沒有民族自信的族群怎麽可能有韓國那種「漢字是我發明的」舍我其誰的雄心、毅力和進取心。缺少了這種進取心和自信,缺少政府支持的創新文化和政策,台灣發展了幾十年還是只能給別人代工、打工,永遠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沿。偏居一隅的台灣選擇和大陸對抗不可避免地養成了需要美日保護的依賴心理,這種心態使得台灣社會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重大問題上永遠要看美日的臉色,缺少最起碼的政治人格。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台灣社會男人女性化、女性兒童化,兒童寵物化,全社會失去勇於擔當的陽剛大氣,天塌下來指望有美日給頂著,自然而然就失去了本民族應有的大丈夫的雄心與氣派。

崇美媚日的殖民地文化直接導致殖民地思維,美國的價值觀是至高無上的,日本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台灣甘當受保護的小弟,因此也只配吃美日剩下的殘羹剩飯,能給美日代工已經是無上榮耀,並且心甘情願不斷勒緊褲帶向美日輸送利益巴結他們,以台灣這種發展模式走下去唯一的出路必將是「中等收入陷阱」。台灣社會可以自我安慰的心理只剩下台灣傍上美日大款,永遠比大陸強。台灣社會沈浸在一種美日天下第一,台灣天下第二井底之蛙的境界中,按照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的話講就是:「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極其具體,實實在在,一點不抽象」,龍應台很滿足這種(對比大陸人民)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是的,很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的政治家們也有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豪邁感。

如果馬英九總統和他的行政當局接著這樣想下去,台灣遲早和拉美國家為伍。

二. 台灣崇美媚日的文化無形中使得台灣喪失了同發達經濟競爭的勇氣和意誌

準殖民地文化氛圍導致台灣總統接受外國媒體采訪不用本土語言而是英語,馬英九曾接連三次接受外媒採訪「出口轉內銷」因翻譯歧義引起不必要的風波帶來國際上的政治屈辱。由於政府官員的殖民地心態,台灣和大陸同文同種的兩岸經貿協議,一定要用英文來表達,搞一個ECFA,可笑的是最初使用時許多台灣民眾以為是外國名牌。台灣的官員、文化名人的話語中如果不加雜些英文詞匯就顯得沒有文化。這種甘當「小三」的殖民地文化心態無形中也便失去韓國人那種不服輸,爭當天下第一的信心和勇氣,台灣還沒有競爭,心理上已經甘拜下風。

常言道,要毀掉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毀掉他的自信和榮譽感。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必將一世無成。台灣的墮落不是經濟問題、管理問題、體制問題而是超越意識形態領域簡單的哲學問題。缺少文明的自信,不可能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上有所作為。一些從來沒有想過當將軍的士兵領導台灣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舞台上競技,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 台灣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只有一念之差

台灣的另一面鏡子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準後,由於不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表現為中南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幾十年前就已經跨入中等收入國家但至今仍掙紮在人均GDP幾千美元的發展階段,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多年來台灣走了一條同中南美國家類似的道路:即產業殖民地化,缺乏創新,缺少產業高端自主知識產權,沒有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牽動經濟發展的產業核心技術,也便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會。當年拉美國家忠實地貫徹美國為首,世界銀行與IMF的全力策動下,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國家和企業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跨國公司的手裏,當經濟發展失去成本優勢後,面臨的必然是產業外移,失業增加,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貧富差距拉大等現象,最終墜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

所幸的是台灣產業的先發優勢和有大陸這個廣闊的市場,以及這些年大陸的扶持,使得台灣的經濟盡管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典型的經濟模式有許多共同點,但是還沒有到完全掉進去不能自拔的程度。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能不能把台灣從陷進邊上拉出來,權看台灣有沒有這個意願。台灣是繼續甘當美日的小弟,還是和大陸兄弟協起手共創輝煌只有一念之差。

四. 找準定位,在中國大陸經濟成熟之前搭上經濟轉型的末班車

韓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依靠中國廣闊的市場,憑借中國老百姓對韓國文化的好感和認可,幫助韓國企業的快速成長和韓國商品的升級換代。本來台灣更應該近水樓台先得月,憑借台灣的先發優勢贏得在大陸發展的先機,然而台灣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既缺乏擁有戰略眼光的產業政策,又老怕大陸占了自己的便宜,和大陸維持著一種若即若離,只想賺便宜不想吃虧的關系,結果不止是損人不利己,而且耽誤了台灣經濟轉型千載難逢的機會。

過去二十年大陸在新能源、港口設備、超大規模工程建設、超級計算機、造船、高鐵、精密儀器製造、國防工業、飛機製造、資訊網絡設備、空間技術等領域快速進步,已經開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這些領域率先實現了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反觀台灣,原本領先一點的行業老是害怕大陸這個窮親戚粘住自己,固步自封、自以為是,結果幾乎所有領域已經或正在被大陸和韓國遠遠甩在後邊,台灣當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產業還有嗎?台灣的經濟不景氣,歸根到底是從來沒有發展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而隨著代工產業勞動力優勢和先發優勢不再,台灣錢淹腳目的風光就一去不復返了。台灣的政治家們應該學會用戰略的眼光看清台灣的過去和未來,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找準自己的定位。否則隨著大陸產業的全面進步,台灣產業和經濟轉型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大陸獨有的龐大市場使得中國有能力培育任何自己的產業,比如神話般的高鐵就是勇於創新的精神和中國巨大市場相輔相成的結晶。如果中國鐵道部也和台灣一樣沒有自信,在十年內技術上超越世界高鐵大國恐怕是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而中國廣大的市場有足夠的產業規模效益,成就了高鐵的跳躍式發展,這就是大國的優勢。反觀幾乎同時起步的台灣高鐵,雖然比大陸提前幾年開始享受人類現代技術的成果,但是也付出比大陸高鐵單位成本貴幾倍的代價,和不得不無休無止地高價進口零件和售後服務的「勒索」。如果和大陸高鐵一樣,台灣高鐵能在台灣生產,這又能解決多少人的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多少個百分點。台灣高鐵模式就是典型的缺少產業核心技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式的產業發展模式,一般中小國家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只能任人宰割,而台灣有機會通過兩岸產業佈局擺脫這種無奈,台灣卻不珍惜。台灣百姓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被發達國家壟斷產品不平等交易剝削去了,台灣經濟不衰落才怪。

大國有中小國家難以比擬的產業規模效益和巨大的市場優勢,比如大陸可以獨自搞一套自己的微信、微博、QQ、百度、搜狐等網絡服務系統,由此就可以避免美國棱鏡計劃通過Twitter、Facebook、Google、Yahoo 等竊取他國人民的私人資訊而被蒙在鼓裏;西方空間計劃可以排斥中國,但是中國有能力開發自己的空間計劃從而走在人類空間科技進步的最前列。

台灣本來就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有資格享受大國才具備的資源、人才、市場和地緣政治優勢,然而,台灣硬要把自己的優勢變成劣勢,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大環境下,自己把自己放在十分不利的境地,是台灣政治家們的無能,台灣人民的悲哀。

西歐政治家戰略家們強烈感覺到中小國家在同大國競爭中的弱勢地位,痛下決心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組建歐盟和美國、中國、俄國這些大國抗衡。縱觀世界,不管是金融風暴,還是棱鏡事件,中小國家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台灣應該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潮流,善加利用大陸這個有利於兩岸的保護型巨大市場,和大陸一起走一條趕超發達國家自主創新之路,通過兩岸佈局,各自發揮優勢,突破技術上的瓶頸,躋身曾被發達國家壟斷的高端產業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比如兩岸政府可以聯手扶持和推動新能源技術、環保汽車等項目,兩岸聯合開發航空航太新科技、新材料、網絡技術等,通過兩岸產業上的互助、文化上的融合加快中華文明復興的步伐。台灣不應該自己把自己排斥在中華民族之外,滿足於美日的施捨,那樣只能加快台灣的下沈的速度。

時不我待,機會稍縱即逝,放棄和大陸合作,面對大陸的日新月異的進步台灣將可能越來越力不從心。

五. 民族自信比意識形態自信更重要

過去五年馬英九總統的執政經歷可謂面面俱到,一心想做一個全民擁戴的好總統,誰也不想得罪,結果到頭來,在哪邊都不落好。一個政治家如果沒有雄心,沒有理想,不想做大事,那充其量只適合當一名日理萬機的市長。

馬英九是民主制度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但是不應該是迷信者。民主制度並沒有使得眾多民主國家如拉美國家、菲律賓、印度、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加快社會進步的步伐。台灣也是如此。中國大陸不是民主國家,但是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舉世矚目的步伐實實在在地追趕著發達國家,復興中華民族往日的輝煌。馬總統不應該以意識形態之爭回避和大陸的合作,應該明白制度是為人民的福祉服務而不是人民的福祉為制度服務,站在5000年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上去看這個問題,意識形態之爭在歷史老人面前是多麽可笑。如果沒有認定大陸30年改革開放形成的中國模式比台灣模式差,就應該實事求是地、客觀科學地認識大陸,和大陸攜起手來,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共同推動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如此馬英九才可能名留青史,台灣才可能停止向下沈淪。

一個領袖是需要帶領人民向前行,而不是迎合民意隨波逐流。

歷史將告訴我們,民族自信比意識形態自信更重要。充滿自信的中國人正在邁上趕超世界先進水準一個又一個新的台階,自別與中國人之外,甘當美日附庸的台灣,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將只能是隔海相嘆!

●作者九峰,現居美國鳳凰城,90年代赴美留學,碩畢,從事信息安全和計算機控制和管理工作。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