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暗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們想讓你知道…所謂「性惡」的「惡」,指的並非邪惡,而是這些「慾望」。

▲ 在電影《楢山節考》中,人們最基本的溫飽需求未被滿足,處處可見人性被生理慾望操控的樣貌。(圖/資料照/双喜提供)

● 郭振鶴/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經典電影《楢山節考》、《老大人》 深深暗示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處處可見人性被生理慾望操控的樣貌。

在老子的中心思想裡,「天地」就是「道」,「道」是尊重、體諒、關懷與包容,道的愛不偏私且不求回報,「芻狗」則是一種安撫人心的儀式,也就是道對所有生命沒有偏愛、沒有憎恨。道家與儒家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道家把「仁」看得很低,認為儒家的「仁」是一種自私的佔有和欲望,愛有等差並要求回報,而且是有對象的選擇。

老子此種明道的理念於《楢山節考》中處處可見,人類與萬物無異,而在大自然面前,眾生皆是螻蟻,老與幼往往會成為適者生存下的犧牲品。

其實,《楢山節考》這部日本經典電影是一部如假包換的寫實片,在毫無生機的村落裡,為數不多的家家戶戶同等貧苦,冬天更是凍得冰天雪地,需要在凜冬尚未來臨前儲藏好一家子口的糧食。面對糧食分配極為有限的生存困境,四處都是有生產力的單身漢,但足以傳宗接代的女人才是物以稀為貴,對於河川裡的男嬰死屍見怪不怪,將齒牙動搖,無法提供勞力的老人家送上楢山自生自滅,成為一項無法違抗的傳統。

▲ 《楢山節考》這部日本經典電影是一部如假包換的寫實片。(圖/双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孟子說:「人性本善」,看見溺水之人會勇於伸出援手;荀子則主張「性惡」,卻不是人性本惡。正理平治謂之善,偏險悖亂謂之惡,這是荀子善惡的標準,人類的本性與生俱來、不分善惡,像是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本能,還有生理需求的滿足,不需要學習,更不需要教育,而且最重要的是不會因人而異,因此所謂「性惡」的「惡」,指的並非邪惡,而就是這些「慾望」,因為我們的世界物質供應量有限,所以人們的需求永遠不會滿足,如果不透過禮教規範來約束安排,就會導致「性惡」。

除了辰平的孝,電影中幾乎找不到一絲禮教與道德,因為人們最基本的溫飽需求未被滿足,處處可見人性被生理慾望操控的樣貌。

▲ 在電影《老大人》中,西裝對金茂而言,有著另一層面的象徵意涵。(圖/翻攝自Facebook/老大人)

《老大人》年逾八十的金茂(小戽斗飾演)獨自居住於平溪的透天厝,已結婚的兒子益正(喜翔飾演)礙於經濟負擔,要工作而無法搬回老家照顧父親,女兒玉珍(黃嘉千飾演)便自願回家照顧父親金茂。其實金茂一直過得不快樂,有厭世的念頭,唯一能讓金茂打消此念頭的,就是他那尚未成婚的金孫凱凱(曹晏豪飾演),但不知何時才會舉辦婚禮,女兒玉珍一直熱心催促金茂去訂做新西裝討金茂的歡心。殊不知,西裝對金茂而言,早已有著另一層面的象徵意涵,辦完金孫婚禮後,金茂一心只想回到平溪,走上人生最後的一哩路。不了解老人家心情的兒子益正卻執意把金茂送到養老院。《老大人》電影揭示已過時的傳統觀念,以往認為養兒防老,結果兒子自顧不暇,而在重男輕女氛圍下被冷落的女兒更用心卻還被排擠,劇情寫實。當家庭成員各自有生活要過、責任要背、妻小要顧時,看似難以兩全的孝道,在看了該片後,卻不禁讓人反思家庭成員是不是我們都已盡力了?

感觸良多的是筆者已在台南往生的父母親,為讓我在台北照顧自己早產生病的小孩,縱使在生命最終時,也不想讓我擔心他們的健康,永懷親恩,尤其一輩子任勞任怨、簡樸踏實的母親,在我心中永遠沒有人可以取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郭振鶴

郭振鶴 郭振鶴

中油95/98差二元推動者、百年老店郭元益轉型顧問,著有三本行銷管理學教材。現任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榮獲112年東吳大學教學全校前十名獎。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