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山/三分天下、中國牌隱沒,反菁英民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2024年大選綜觀過程,有多個脈絡與發展值得記錄與警醒,其中的三分天下局面、中國牌隱沒效應,以及反菁英民情等三方面,值得關心大選走向的觀察家所共同關注,作為觀察未來政局發展的參照點。

▲ 近20年總統、副總統得票數。(圖/記者許力方製)

● 劉正山/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次大選看似不如以往熱烈,不少人甚至覺得立委選情冷清。但綜觀過程,實則風起雲湧,有多個脈絡與發展值得記錄與警醒,並以此作為理解新政治局面的背景基礎。其中的三分天下局面、中國牌隱沒效應,以及反菁英民情等三方面,值得關心大選走向的觀察家所共同關注,作為觀察未來政局發展的參照點。

從藍白合發展出三分天下的機緣與巧合

不少人一開始認為柯文哲能發揮的影響力很有限。由於柯最初是以台北市長身份及黨主席身份嗆執政黨中央,被普視為是反綠陣營,因此2022年地方選舉大勝的藍營,面對是否吸納在年輕選民之間深具魅力的柯文哲,內部出現了鴿派與鷹派兩個立場。含馬英九在內的鴿派主張吸納反綠力量尋求翻轉契機,而含候友宜在內的鷹派則是按捺著,配合朱立倫的規畫一路走完了君悅飯店的記者會。至於一直等不到黨中央整合徵召無果憤而獨立參選的郭台銘,這群地方基層一直到選前仍是游離的變數。隨著藍白合的破局,藍營選前最後一個多月,由選戰軸線出現了鷹派的論述,與白營正式脫勾,並引發藍營支持者「好心卻給雷親」(倒貼還被羞辱)的不滿義憤,進而激發了歸隊潮。對藍營鷹派來說,這是幾年來少見的團結景況。鴿派則轉向為倡議聯合政府、棄保,以及國會合作等面向,向白營示好。白營的鷹派亦因為「藍營果然權謀」這個不信任的種子開花結果,確定走「棄藍綠」路線。這群2020支持了蔡英文這些中間選民(上述年輕、隱性或搖擺選民的總稱),透過鷹派「民調其實能贏藍營」的詮釋,凝聚了「義無反顧拼一次」的黏著力。藍、綠、白支持者都已開始相信,自己能贏會贏,三分天下的局面快速確立,三大互相連動的「齒輪」成形。這個局面反映在了最後的得票率上。

鷸蚌相爭的是綠白 年輕、隱性及搖擺選民 不耐自身處境  轉向白營

▲ 六都最終得票。(圖/ETtoday資料照)

這整個過程,會令綠營誤以為藍白是鷸蚌,相爭的結果綠營終將得利。選舉勝敗結果,看似如此。但是綠營雖贏得最後勝利,但只能勉強說是慘勝,除了台南,沒有一個縣市得到過半的支持。賴蕭配在台南、高雄、屏東的總統大選得票比例分別為50.95%、48.89%、47.51%,遠低於一般預期。因此鷸蚌相爭的其實是綠白:白營的支持群眾多數是綠營過去兩次總統大選賴以衝上高峰的年輕選民、隱性選民(本身有藍綠立場但不想對外表態)及搖擺選民(不依意識型態但隨個人好惡、宣稱自己選人不選黨的選民)。綠營似乎一直到選舉後期才有此警覺,發動空戰想找回這群選民。只是,在缺乏中國牌,甚至是無法發動反中情節的狀況下,這群年輕、隱性及搖擺選民對於救國的切身感已遠不如對於對自身處境的不耐感,轉向「敢與藍綠營切割」的白營。長期以來,這群選民對國民黨的親中、倒貼形象已深具疑慮,對綠營執政下也產生了貪腐的疑慮。綠營無法充份繼承2020年蔡英文的得票率來一掃2022縣市長敗選陰霾。即使穩住了南部票倉這個面子,卻失去了「白營支持者本是自己人」的這個裡子。至於國民黨,已長達十年未能得到多數年輕選民的青睞,選前短期對年輕選票的呼喚自然難以快速見效。尋求白營的票源而說出藍白合雖是短期勝選之計,但終究得面對政黨老化、計窮與年輕選票快速流出且找不到理由歸隊的窘境。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中國牌隱沒 三大齒輪無法再借力轉動

今年大選與2020大選最大的不同是少了各個政黨對中國牌的操作。這個在2020年令全民警覺進而引發抗中保台疑慮的因素,隨著近年媒體極少提及香港處境,轉而鋪陳美中對抗、挖走護國神山台積電的劇情,以及發放俄烏戰爭及以哈對決的慘烈畫面,拒戰氣氛甚囂塵上。雖然疑美論(美國終究會出賣台灣)到了2023年下半年已經消退,但疑賴論(賴的務實台獨作風可能引戰)始終存在。加上2022年疫後解封眾多民生困境未及解決,尤其物價及食安議題成為國人議論焦點,面對大選的綠營擔心的是中國牌恐會令戰爭和平及疑賴的論述持續發酵,進而打擊了綠營支持者對蔡英文接班者的信心。綠營在選戰後期以選擇蕭美琴作副手,以及強化蔡規賴隨意向(如「在路上」的競選影片),必然考量了這個層面。只是,這一來也等於宣告本次選戰不打(且打不出)這張過去幾次大選最常用的中國牌。

與綠營在兩岸關係論述連動的藍營,對賴蕭蓋中國牌亦有警覺。藍營擔心若綠不打中國牌,獨自談中國和解,會令導致過去兩次大選敗選的九二共識再次引發民眾疑慮。綠營不打中國牌,藍營自然就無法隨之轉動打戰爭牌,因為綠若無引戰的論述,藍營獨力說要友中就更容易被貼上賣台標籤。白營本擔心講到友中這件事,會被再次抹紅而失去了吸引淺綠支持者的機會。既然兩大黨不約而同的放下了中國牌,白營在大選中選邊站,不丟失好不容易吸引過來的搖擺選民,壓力頓時減輕不少。換言之,兩大黨不約而同收回中國牌的結果,是白營能夠壯大的、棄保不易發生的重要潛在原因--投向白營的藍營支持者覺得柯不會走傳統綠營的獨台之路而放心揮舞國旗;轉向白營的綠營支持者亦覺得柯不會輕易地把與中國和談放在嘴邊而備感信任。

主要參選的政黨都對中國牌有疑慮之際,綠營轉以「介選」一詞取代了所有關於中國危脅的論述;藍營亦在選前完全不提九二共識及中國交流,更在最後幾天宣告了拒絕「一國兩制」,走向擁抱台灣意識的論述模式。這個脈絡足以解釋為何選前三天的「國家級警報」事件,不足以挑起本該令大家驚慌的敏感神經。正因為三個齒輪無法因中國牌轉動,三黨支持者在這個「衛星飛越南部」的事件中,更加強化了自己的選擇與推理--執政黨的支持者更相信了執政黨的在護國的努力、在野黨只會小題大作;在野黨的支持者則更加相信綠營的執政不夠穩健。甚至有民眾對於衛星飛到越南為何需要緊張而困惑。這則真實笑話反映了中國牌隱沒後台灣民眾心態上的穩健。

選戰主軸分殊 但都不脫菁英論述

從上述的脈絡來看,就能理解綠營為何以「台灣為主體,切割出他者」作為選戰的主軸。綠營此次選戰關鍵詞是「介選」與「反韓」,在不提中國與戰爭的前提下,幾乎全部的火力放在反覆喚起民眾的危機意識,一是反對境外勢力「介選」,二是「反韓」(及反馬文君),動用了抗中牌之外所有能用的意識型態論述。這些菁英主導的論述,或許有助於喚回反中與厭韓的青年選票,但隨著抗中與韓流意識消退,這些詞彙已漸失它的動員效力。選戰後期的競選語言,回到了民主與護台的政黨競爭模式。綠營既希望韓流不再有影響力,但在最後階段卻相信韓流仍存在而將之樹立為標靶,形成了時空與論述錯雜、只有菁英能懂的局面。因此,高雄再度「八仙過海」而南投卻全無嶄獲,無法歸結於反韓的論述。過度借重意識型態對決的代價,就是無法喚回大量年輕選票回籠。

藍營的主軸是「輪替」,選擇的是道德議題(如反貪、反廢死、愛國等)來控訴執政黨,並希望以此號召歸隊與吸納反綠的民眾。只是,菁英主導的道德議題雖然可能會引發一些道德感較強選民的共鳴,但不及於更在乎民生議題的全民及年輕選民。白營的主軸是則是「棄藍綠」與「藍綠皆不可信任」:藍營只會耍權謀,綠營只會淘空國家。但這仍然是相當菁英的論述--論理有餘,情感訴求不足。最後能夠賴以訴求的,就只是政黨意識型態。

這樣的菁英為主的競選論述,除了會導致選情偏冷之外,「反智」亦成了這個競選風格下的副作用--菁英帶著民眾選擇性地詮釋事實,把以自己所相信的當作是真相,人云亦云。以選前藍白合的爆點--民調為例,都是兩黨菁英對民調的認定各說各話,導致了其支持者不求甚解,無人追究事實。其實,當時的真相只有一個,就是「不分軒輊」,但是國民黨與民眾黨候選人及其幕僚的選擇性理解,造成了既不尊重科學、也不理性的結果。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在野陣營及支持者真的把還未釐清的統計學議題「翻到下一章」,迄今不再有人追問統計誤差之中,真相為何以及如何能合。即使是到了最後,藍營所言的「棄保」,也仍然是從理性(計算)上講的菁英語言。這場被菁英拉著跑的選戰,無論綠營、藍營還是白營,終究沒人能夠發動草根性、革命性的風潮,也因此無法獨立產生強大引力吸納其他陣營的選票。

選後台灣未來的政治局勢

從上述脈絡看下來,台灣在這次選後的改革動能並不會很強大,政府的運作將維持依菁英論述及政黨意識型態進行。依循政黨意識型態的運作各政黨,短期內不會輕易互相妥協。兩大在野黨雖然已在其鷹派的努力下,各自建立了預期的實力,不必尋求依附彼此,但在國會,三黨的鷹派都會面臨無法獨攬大權、必須更多協調的處境,鴿派的存在與作用更顯重要。民眾黨已確定取代時代力量及其他小黨成為有影響力的青年導向政黨,在國會扮演關鍵角色。青年的聲音會因民眾黨的崛起而有更多發出的機會。國內其他小黨則將進一步遭到壓縮、收編及吸納。在野兩大黨的合作將不如預期熱烈,但有了選前的「台中模式」(如盧秀燕市長積極輔選蔡壁如,柯文哲報以助講鍾易仲)之後,善意對話空間被保留。因此,台灣政情若是由各黨派的鴿派領軍,則基本上將是偏保守、穩定地發展。

賴蕭的重掌執政,勢必在前期需得做到「蔡規賴隨」,以安定國內選後對兩岸情勢不安的局面、接續尋求國會合作,及美國和其盟邦的信任。為求耳目一新、亡羊補牢,新政府應會在內閣布局上更強調發展經濟、解決能源短缺、面對少子化及老化、增加就業與收入,來呼應民間選前最迫切的需求。由於選前蔡賴就已開始主打台灣的國際地位、國防議題,可望在選後繼續推動,繼續尋求美國支持。只是,兩岸只會更緊張,進一步牽動美國大選中的美中對話議題,台灣官方在兩岸關係的低調與民間對武嚇表現出的沈穩,將會是新政府安然度過選後政局的關鍵。

國民黨在這次大選雖然主打清廉、內政、治安及經濟,選後仍需面對民眾對其親中論述與行動的疑慮。因此,國民黨能否走上改革,走向候的行政官僚優先以及淡化九二共識路線,攸關它是否還有機會擴大支持層面、問鼎大位。若候成為國民黨改革主力,那麼國民黨便得積極處理「各表」二字所承載的模糊性與彈性的消逝。候在選前說出「任內不碰統獨議題」的鷹派論述,如何調合馬英九的「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要相信習近平」的鴿派論述,可說是這個傳統政黨的重大挑戰。候友宜的路線也許是國民黨版的「維持現狀」,並將會是國民黨用來為尋求「九二共識」之後,尋找群眾支持的基礎,但不可免的將要面對內部巨大的震盪與陣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