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縱向來說,A5和牛跟夜市鐵板牛是截然不同的等級差異,但如果橫向比較,有的店好吃,有的則普普。(圖/翻攝自Cheap臉書)
● 唐墨/作家,曾獲多項文學獎
就像牛排,從縱向來說,A5和牛跟夜市鐵板牛是截然不同的等級差異,但如果橫向比較,有的店好吃,有的則普普,摘星變踩雷的經驗,人人都有,或許廚師的手藝沒有對錯,單純是跟我們的口味不對,或者店家給的感覺不對而已。
台菜也是一樣:「合主人意,便是好工夫」。
台菜和閩菜相似度高 淡水食材常上桌
明清以降,進入台灣的菜系主流無疑就是閩菜,所以台灣跟福建都有與福州菜形似的蚵仔煎、鼎邊趖、佛跳牆、紅糟鰻、紅蟳飯,或是與廈門菜貌合的薑母鴨、香酥鴨、五香雞卷、芋棗等等。
除此之外,早期淡水食材也很常上餐桌,除了河魚、溪蝦、毛蟹之外,還有鱸鰻、泥鰍、鱉、田雞、土虱等等,這些飲食習慣都還存在著,身邊如果有很喜歡這類淡水野味的朋友,我推斷應該祖居台灣至少五代以上。
▲ 台灣跟福建都有與福州菜形似的蚵仔煎。(圖/部落客糖糖提供)
台式日本料理是台菜旁支 和洋混雜技法隨處可見
從日本時代開始接受和食,同時也學會西餐的製作,就像台灣人吃咖哩飯的習慣就是受到日本海軍風格影響,跟鄰近周遭的東南亞國家截然不同,我們更習慣偏甜、不辣,而且一定要濃稠的咖哩配白飯。發出螢光是很後來的事情,但至少可以從當年鐵道飯店的菜單上確定,是日本人教我們吃咖哩飯跟牛排、三明治等洋食。
從一定的角度來說,台式日本料理也算台菜的一個旁支,在這個旁支裡面,除了學習了宰殺鮮魚跟捏製醋飯的技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擴大了油炸類的應用,包括天婦羅、豬排、唐揚、棺材板,其實後來或多或少都影響了台菜的烹飪觀念,從隨處可見的夜市雞排,到名聞遐邇的龍蝦三明治,背後的料理技法都帶有和洋混雜的習性。
▲ 台灣人吃咖哩飯的習慣受到日本海軍風格影響,習慣偏甜、不辣,而且一定要濃稠的咖哩配白飯。(圖/業者提供)
炸海鮮非閩菜特色 酒家美食與日本料理分庭抗禮
至少跟明清以降渡海來的閩菜是不同的概念,閩菜不太會把珍貴海鮮拿去油炸,多半選擇清蒸或煮湯,取其鮮甜的旨味。(補充,網友提醒,南方製作乾貨需經過油發,另外炸大蝦、炸魚等料理也普遍可見,我的理論主要來自數次到福州吃海鮮的經驗,以及福州菜裡的海鮮料理以蒸煮炒居多,還有台語「生食無夠,哪有通曝乾」的俗諺。)
而當時跟日本料理分庭抗禮的,不外乎江東春蓬四大酒家、或是府城的寶美樓、醉仙閣這些酒家,他們端得出頂級官燕、紅燒魚翅、鳳尾大蝦、清燉甲魚、油炸水雞、杏仁鴿丁這些大菜,裕仁皇太子來台灣的御宴,也不過是吃這些東西,所以說台灣人真的是食飯皇帝大!
▲ 戰後,餃子、饅頭、麵條等大量的外省菜伴隨著流離的軍民來台。(圖/記者林育綾攝)
外省美食隨軍眷來台 川湘浙粵菜系是主流
戰後,大量的外省菜伴隨著流離的軍民來台,如我外婆那批從山東來的12,000名流亡師生,他們自然會把餃子、饅頭、麵條帶來台灣,有時候可以觀察一下,一間餐廳如果同時賣餃子,又賣燒雞,很可能就跟山東人有關。
因為逃難的這批山東人真的太苦了,所以真正的魯菜或孔府宴沒機會進來台灣,而當年最強勢的應該是隨軍的川湘浙粵這四個菜系,當年有很多廣東師傅也來台灣避禍,他們不僅嫻熟粵菜,對潮汕菜也有涉獵,後來也懂得整治川湘浙等菜系,久而久之,臺灣一間中菜館就可以包下中國八大菜系半壁江山的情況,漸漸成為台灣特殊的景色。
粵菜師傅把台灣的胃口養得愈來愈有廣東味,台灣隨處可見品質不錯的燒臘店,甚至還保有金獅園跟香滿樓這種推車老茶樓,是連香港人也都會跑來台灣緬懷老香港情調的名店。
或是像下圖中西門町名店一條龍的燒雞。
▲ 西門町名店一條龍的燒雞。(圖/翻攝自Facebook/唐墨)
這間店嚴格說起來是北平菜,北平跟現代的北京有些許時空背景差異,我去北京吃館子的時候,就有注意到口味的輕重配比不太一樣,台灣這邊的北平菜口味更淡一點,有的菜色近乎素炒。但不管是北平或北京,台灣人的味覺的確也有受到影響,所以才會處處可見的一鴨三吃。
到了1960年代,台灣錢淹跤目,商業應酬變多了,開始有酒家菜的需求,北投熱海大飯店就見證了這段歷史。
不是吃過幾間名店就是懂台菜
要認識台菜,就不能切斷歷史脈絡,執意認定哪個區間才是台菜而哪個區間不是,海納百川是每個地區菜系的特色,日本料理在跟葡萄牙人接觸之前也沒有天婦羅。
要談論台菜,就要先擁有對台菜變遷的基本認知,而不是去吃幾間名店,就自以為懂台菜了。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唐墨」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要認識台菜,就不能切斷歷史脈絡,海納百川是每個地區菜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