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遊客覺得高雄景點不多?如何讓黃色小鴨的度假感成常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高雄成功靠小鴨營造出度假感,現在的挑戰是如何讓此度假感成為常態,並將附加價值極大化。

▲ 今年過年期間,黃色小鴨為高雄飯店帶來破八成住房率,帶進近百億的觀光財。(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 端妃娘娘/新聞工作者

2月時撰寫的〈端妃娘娘/黃色小鴨再創榮景 高雄勝在營造「度假感」〉一文獲得出乎我意料的廣大迴響,現在想談談在小鴨熱之後,高雄留住更多觀光財的可能性。

過去幾個月我在小紅書潛水,那邊用戶雖然多是中國人,但也有很多港澳人以及全球各地使用中文的民眾,裡面固然很多人來到高雄喜歡上這裡的風景和人文,但也有為數不少人的心得是「無聊」、「不知有什麼好看的」、「不如去台南、墾丁」。前者已是潛在的回頭客就不必提,後者的心聲卻是值得注意的,顯見高雄的服務業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為什麼無聊,不如去台南、墾丁?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高雄就不容易讓觀光客掏出更多錢,而變成只是一個門戶的轉運司機角色。

這些人來高雄必去的點大概只有旗津,以及順路經過的駁二和美麗島,或是加一個景觀性質與旗津有點像的西子灣。因為觀光客覺得高雄可以逛的點很少,所以留給高雄的時間也很短,可能只有一天而已。

▲ 有些觀光客認為可逛的景點不多,必去的點頂多就旗津、駁二、美麗島捷運站,或是加一個景觀性質與旗津有點像的西子灣。(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從這些人的照片也可以知道他們在高雄消費了什麼,令人意外的是,除了風景照之外,很少看到他們為其他吃吃喝喝的東西拍照。在旗津就是在燈塔喝一杯咖啡,或是在渡輪站吃了一碗冰。

相形之下,他們在台南打的卡就多了,各種小吃不用說,各種古蹟也是拍了又拍,街邊文青潮店或懷舊店更是充滿吸引力。

簡單來說,台南的市井街頭讓人感覺有趣、驚喜連連。造成南、高感受差異的原因很多,但我認為關鍵之一,是街邊店的質感、密度、種類和整體商圈的能量,台南在此的觀光競爭力顯然高到有國際級的程度,所以即使大眾運輸相對不便,還是可以讓外國人留下好的印象與體驗。

高雄也不是沒有類似台南的街邊店格局聚落,旗后、哈瑪星、鹽埕等老街區皆是,但為何他們去了旗津燈塔沒有順便逛旗后,去駁二沒有順道逛鹽埕,只拍拍照片就走?宮原眼科和林百貨紅遍世界,春田冰亭卻一下子就收攤了?這可能是需要思考與改善的問題。

▲ 高雄鹽埕的國際商場過去曾被稱為「高雄銀座」,曾是高雄最熱鬧的地方。(圖/記者陳建宇攝)

如果高雄的意象是海洋,為何這個意象沒有轉換成觀光客消費的動機?會不會墾丁的海灘度假意象更吸引人?

先不要怪這些來高雄的外地觀光客沒作功課,不懂得欣賞高雄的好,成功的行銷就是要讓觀光客即使沒特別作功課,也自然聽說某個點必去不可,某些東西非買不行,或是他一旦作功課,就將某個景點或消費體驗列入優先選擇。

另,也請別說高雄吸引中文世界以外的客人就好,這與爭取其他地區的國際觀光客不衝突。能給中文世界良好觀光體驗的城市,也能吸引全世界的客人,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把國際觀光客的口袋掏空。

高雄市政府現在靠大型演唱會吸引很多外國人到訪,也用優惠票券的方式導引他們到夜市消費,但是否能再增加他們深入高雄大街小巷的動機,延長他們的停留時間?

當然,有趣的街邊店商圈營造,非政府之力可以單獨完成,而是仰賴整個社會力的投入,城市氛圍更是如此。如我在〈端妃娘娘/黃色小鴨再創榮景 高雄勝在營造「度假感」〉一文所說,高雄成功靠小鴨營造出度假感,現在的挑戰是如何讓此度假感成為常態,並將附加價值極大化。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觀光客喜歡上旗津燈塔是因為這裡有度假感,假若旗津是到高雄非去不可的景點,除了燈塔那一杯咖啡之外,還有什麼是外地人不付費體驗會後悔的東西呢?

▲ 高雄觀光現在的挑戰是如何讓度假感成為常態,並將附加價值極大化。(圖/周花花授權提供)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Chuang YuTuan」。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