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比薪水》資料庫,台積電的流動率特別高,但也有員工一待就超過十年。(圖/取自WUNDERSTOCK)
● 文/比薪水
台積電全球擴廠,高壓文化在美國、日本引發了諸多討論。《比薪水》專家分析亞利桑那、熊本對台積電「螺絲釘文化」的反應,從經營管理角度切入,看台積電該如何走向全球化。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員工的怨言
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員工來自台灣、美國,兩者在工作態度上截然不同:台灣員工習慣高工時和嚴格管理,美國員工則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科技媒體《Rest of World》以〈台積電在美國沙漠的慘敗〉為題,採訪了20多位台灣和美國的台積電員工,長文報導美國員工對台積電的失望。
美國員工認為台積電管理過於嚴苛、工時太長,搭配他們的台灣員工大多沒空幫忙中譯英,語言問題成了工作障礙;台灣員工則認為台積電之所以成功,靠的是工時超過12小時、周末加班的軍事化環境,美國員工缺乏奉獻精神。
▲ 美國員工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圖為尚在興建中的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區。(圖/台積電提供)
台積電試著消除文化差異,例如放寬公用機的防火牆,工作時可以連上 Instagram、YouTube、Spotify、鼓勵台灣工程師參加美國文化課程。然而,半導體業分析公司 TechInsights 認為:
台積電試圖把亞利桑那廠台灣化,但這行不通。
([The company] tried to make Arizona Taiwanese, and it’s just not going to work.)
台美員工的文化差異,不只激化內部矛盾,也影響工作效率。
台積電在日本:熊本工程師準時下班
過去,台灣對日本的印象是「工作狂」,台積電的高壓環境與日本工程師應該相當契合,事實卻不是如此。熊本廠的台灣員工接受日媒《マネーポスト》採訪,對於日本同事準時下班大感意外,覺得工作壓力被轉嫁到台灣人身上。
對此,日本民眾的看法兩極。一方批評年輕世代不願工作,才導致日本經濟衰退,另一方則認為這是勞動改革的成果,不應以加班時數判斷員工績效,洗刷過去日本「過勞死」、「加班地獄」的形象。還有日本民眾直指,亞利桑那的擴廠進度之所以不如熊本快速,是因為美國勞工懂得爭取權益。
▲ 令和時代的日本,已洗刷過去昭和時代「過勞死」、「加班地獄」的形象。圖為今年2月24日開幕的台積電熊本廠。(圖/記者高兆麟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台積電在台灣:牆外的人想進去牆內的人想出來?
最近,台積電前員工在PTT發表文章,分享工作12年離職的心路歷程,引起熱議。當初他是熱血新鮮人,期盼為公司效力,卻逐漸發現在分工精細的台積電底下,什麼技術都學不到。當他聽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提倡「螺絲釘文化」,強調員工應自行負責職涯規劃時,頓時決定離開台積電。離開了台積電以後,他才發現半導體業的知識、人脈是可以累積的,因此完全不後悔離職。
根據《比薪水》資料庫,台積電的流動率特別高,但也有員工一待就超過十年,對公司的評語與在PTTT分享的前員工相去不遠。比如,年資十年以上的員工在《比薪水》分享,台積電的工作學不太到技能,資深員工除了年薪較高以外,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這位員工的年薪約 315k(32 個月),平均工時則為14小時,上班心情並不愉快。
台積電全球擴廠 員工不能只是螺絲釘
現代企業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認為,員工勞動力發展(Workforce development)是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管理者不僅要自我提升,還要投資員工的職涯。培訓計劃刺激企業整體發展,掌握多元職能的員工能創造更多價值,這種「賦能」還能激發員工忠誠度。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指出,76%的工作者樂意留在重視員工職涯發展的公司。
▲ 管理者不僅要自我提升,還要投資員工的職涯。(圖/取自123rf)
台積電的成功,奠基於高工時和嚴苛的管理,短期之內不見得會有所改革。「螺絲釘文化」或許適用於台灣,但流動率極高也是不爭事實。假如台積電的吸引力只有優渥薪資、產業前景,恐怕無法真正激發員工的「奉獻精神」。如同日本民眾所說,高壓管理遇上美國員工的勞權意識,或許正是亞利桑那擴廠受阻的原因。
如何「賦能」員工,讓員工感受到自己「不只是螺絲釘」,是台積電全球擴廠的路上必須思考的議題。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比薪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積電的吸引力若只有優渥薪資、產業前景,恐無法真正激發員工的「奉獻精神」。如何讓員工感受到自己「不只是螺絲釘」,是台積電全球擴廠之路必須思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