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進軍德國面臨三大挑戰 因地制宜化危機為轉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ESMC(歐積電)成功與否有一部分取決於德國的政經局勢,但長遠而言,台積電的德國投資若發揮最大效益,反而可能緩解當地緊張的反移民氣氛,不需要過於悲觀。

▲ 由經濟部國際貿易署與外貿協會合辦的「歐洲台灣形象展」於6月10日在柏林盛大開幕,當天下午更舉辦了「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圖/貿協提供)

● 文/比薪水

台積電(TSMC)在德國薩克森邦與博世、英飛凌、恩智浦等半導體大廠合資,成立 ESMC(Europe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簡稱歐機電),設立歐洲首座晶圓廠,預計 2027 年開始運作,是台積電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不過,台積電在德國設廠的企劃,將面臨三大挑戰。

挑戰一:全球勞動市場緊縮,台積電攜手德國培育人才

微電子產業協會薩克森矽谷(Silicon Saxony)預估,2030 年當地半導體產業會出現 2.5 萬個人力缺口,顧問托斯頓.蒂姆博士(Dr. Torsten Thieme)認為,台積電必須給出充足薪資,才能補上人力缺口。

ESMC 總裁克里斯蒂安.克伊區(Christian Koitzsch)表示,正在積極招募德國和歐洲各國人才,除了派遣員工到台灣接受培訓以外,台灣同事也將赴德國支援,未來幾年內將聘用 2,000 名員工。當地大專院校、英飛凌等合作夥伴,也會開始積極培育人才。

▲ 薩克森矽谷顧問托斯頓.蒂姆博士認為,台積電必須給出充足薪資,才能補上人力缺口。(圖/路透)

挑戰二:靈活管理為台積電德國徵才關鍵

ZVEI(德國電子和數字工業協會)的 CEO 沃夫岡.韋伯(Wolfgang Weber)指出,他明白台灣人工作辛苦、工時長,但是德國工人每周工作 50 小時是不可能的。托斯頓.蒂姆博士也說,德國工會非常強硬,台積電必須克服這方面的挑戰。

德國人口結構老化、生育率長年低迷,導致勞動力短缺,因此有 45 間企業跟上英國的腳步,在今年開始試行「周休三日」(4-day workweek),以降低工時來吸引就業。台灣的年均工時逐漸下降,卻還是高於 200 小時。

即便今年「週休三日」再次成為討論話題,以台灣長期以來低薪、高工時的勞動環境及觀念來說,不論是何種制度,勞資雙方都尚未取得共識,仍吹起減少工時的風潮。

▲ 德國今年開始試行「周休三日」(4-day workweek),以降低工時來吸引就業。(圖/CFP)

以美國亞利桑那廠的情況來看,台積電的「台式管理」根深柢固,要與不同國家的文化磨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但是,挑戰也能成為機遇。

《比薪水》分析,ESMC 需要全新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除了適應當地工作節奏,也要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和生產計劃。若台積電適應德國的工作文化,展現靈活、彈性的管理能力,便有利於在歐洲市場擴張,為全球化營運帶來新的轉機。

挑戰三:政治因素是招募危機也是轉機

專家警告,當地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聲勢崛起,利用了德國長年來對移民政策的不滿,煽動反移民情緒,可能阻礙台積電等近年在德國駐廠的企業招募歐洲人才。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ESMC 所帶來的高科技工作崗位和投資,可能會對當地經濟產生積極影響。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便說,這項投資是對德國經濟的「信任投票」。

▲ 德國右翼政黨聲勢崛起,利用了德國長年來對移民政策的不滿,煽動反移民情緒。(圖/路透)

《比薪水》分析,即使 ESMC 成功與否有一部分取決於德國的政經局勢,長遠而言,台積電的德國投資若發揮最大效益,反而可能緩解當地緊張的反移民氣氛,不需要過於悲觀。

台積電佈局全球,業界普遍看好

許多台灣人擔心,台積電向海外拓展,是否會產業外移?德國馬歇爾協會的分析師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就算滿載生產,台積電海外廠對於產能的貢獻不到10%,大可不用擔憂,業界也普遍看好台積電全球擴廠。

台積電進軍德國,將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如何因地制宜管理,將是台積電的重要課題。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比薪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