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以憲法共識 架構台海和平

我們想讓你知道…全球化成為過去式,轉移到民主、專制兩個陣營的分列式,「新冷戰」的名詞不時出現。民主陷入困境,這些都是讓和平在未來成為幻想的跡象,如何光大和平的普世價值是當前世界最急迫的課題。

▲▼國民黨五人小組拜會王金平,王金平。(圖/記者季相儒攝)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圖/資料照)

●王金平/前立法院院長

2024年對世界和平來說是黑暗的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史密斯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應保留今年的和平獎。史密斯指出,除加薩和黎巴嫩等中東戰事,烏克蘭、蘇丹、西非、海地、緬甸和其他地方的衝突也正如火如荼。史密斯說,自一九八九年冷戰結束以來,戰鬥和殺戮的規模前所未有。史密斯婉言建議該委員會將今年和平獎得主從缺,以凸顯此刻世界政治的缺陷,藉此傳達本應維護世界秩序的國際機構似乎無能為力之訊息。他認為,儘管有多個值得的和平獎潛在得主,但若今年從缺,將「發出非常強而有力的訊息」。

今年和平獎得主的候選名單共197人及89個組織,法新社引述許多專家報導,今年預測和平獎得主的難度空前地高。但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表明,獎勵和平的行動,在今年或許反而比以往更形重要。該委員會祕書長紐爾斯塔特明言,綜觀當前世界,要當個樂觀主義者很難,和平力量似停滯不前,但必定有些人和團體耕耘的很好。

最後,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在俄烏戰爭可能使用核武的因素下,還是把和平獎頒出,由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被團協)獲得。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其眾議員選區涵蓋廣島市,他雖在東京出生,但老家位於廣島縣。他在社群媒體寫道,為實現「無核武世界」而持續努力,是全球唯一因戰爭而被投下原子彈的日本使命。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被團協,是對該團體長期努力不懈的肯定。

我們以為諾貝爾委員會後的決定是正確的,所以今天我要來講我們必須要光大和平的普世價值。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由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獲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諾貝爾獎。(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和平是普世價值

「和平」可能是人類談論最多、提倡最力、追求最久,卻最少被認真對待的主題。作為普世價值,和平是強勢西方文明意圖壟斷但成績最差的一門功課,我們自身有優良的傳統文化、相對和諧的人際理念及對和平的真切渴望,應該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動力與啟發,在和平學上引領新時代向前邁進。

《易經.咸卦》【彖傳】說「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就是說聖人設教,以感動人心,更諧和萬邦然後天下太平。因此,和平是人類學習而來的,是後天創造出來的價值。

經濟學人雜誌稱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在這個情況下,台灣內部的「和平」聲浪此起彼落,只是有許多說法是誤解和平的真義,我們應該認真思考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和平。

首先,沒有戰爭並不完全等於和平,還必須沒有其它敵視他人行為的狀態,基本上符合美國羅斯福總統提出的「免於恐懼的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與「免於匱乏的自由」等四大自由,這種狀態才是真正普世價值所稱的和平。

從前有個比利時國王博杜安一世說「毀人的戰爭只需二十秒,樹人的和平卻要二十年。青年是戰爭的第一個犧牲品,也是和平的第一粒果實。」戰爭與和平從古至今都是大命題。全民共識則是其中勝敗的關鍵。

聯合國憲章第一章即闡述聯合國的宗旨,包括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要規定。聯合國極力維持世界和平,但是自1950至1999全世界共發生66次戰爭,進入21世紀已發生:一、2001年阿富汗戰爭;二、2003年伊拉克戰爭;三、2008年俄羅斯-喬治亞戰爭;四、2011年利比亞戰爭;五、2020年阿亞戰爭;六、2022年俄烏戰爭;七、以巴中東戰爭,可以說世界和平已成奢想,一個原籍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亞歷塞維奇所寫的有關戰爭報導的書,如《戰爭沒有女人的臉》、《最後的見證者》一想到戰爭就會噁心的書,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說:「她的複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這也讓我們感到和平是多麼難!

▼聯合國極力維持世界和平,但是自1950至1999全世界共發生66次戰爭。(圖/路透)

▲▼ 紐約聯合國總部。(圖/路透)

台灣所面對的戰爭與和平

和平通常指沒有戰爭或沒有其它敵視他人行為的狀態,也用來形容人的不激動或安靜。和平一般會解讀為沒有敵意及報復,誠摯的想要化解衝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或國際關係學等。

通常,維持國家關係之間的和平狀態是多數人或組織的企盼,尤其是類似聯合國這類國際組織,所有的文化都注重和平,和平是普世價值之一,儘管人際衝突普遍存在於所有文化當中,是普世人性的一部分。和平可以是自發性的,政治鼓動者可以避免過於激動;和平也可以是強制性的,例如用強制手段抑止那些引起不和平之人的行為。沒有比和平更珍貴的!沒有比和平更幸福的!和平才是人類向前邁進的根本。

當前的世界有非和平的鼓動,東歐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從2022年2月24日至今已打了兩年八個月;中東以色列與哈瑪斯為首的巴勒斯坦武裝團體於2023年10月7日爆發武裝衝突,引發了再一次中東戰爭。兩個戰爭引起的介入面愈來愈大,令人為世界和平憂心忡忡,在這個時候台海的局勢,由於中共不斷的實施所謂「聯合利劍演習」,在10月14日這一場,雖只經過13個小時便結束,但是對兩岸和平卻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 中共不斷的實施所謂「聯合利劍演習」,對兩岸和平卻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圖/翻攝 中國海警、東部戰區)

▲▼  大陸軍演 利劍2024B           。(圖/翻攝 中國海警、東部戰區)

台海的和平雖然關係整個世界許多國家的利益,但是主要的維持者卻依靠中美台三方。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首先對於中共對台政策,應該深入而正確的瞭解。中共法律上依據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二、「反分裂國家法」。有法可本之後在政策上,自習近平上臺至今,多次表示了他對兩岸和平的認定,例如他曾於2019年1月2日的「《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所謂「習五條」:第一,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2022年8月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五、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2023年11月17日拜習會提出:要求美方體現對台獨的不支持,「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在涉台講話中指出:台灣與大陸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共同文化與休戚與共命運的關係,提出了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科學指引。

從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對台工作會議精神就可以得知,衹要大陸方面提出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平統一就還有機會。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兩岸的和平因素存量不斷減低的時候,武力解決因素的增量則在不斷提升,此消彼長,就會導致兩岸關係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這是不容低估的趨勢變化。

其次,談到美國方面,應該不必疑美,但要努力爭取美國人民的支持。一九七九年卡特總統於四月十日簽署《台灣關係法》。四十五年來這項法律見證了,美中建交到美台堅若磐石的歷史浮沉,至今仍深刻影響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日前,拜登第三次國情咨文宣示,美國會為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挺身而出。以往,拜登多次明確表態,若台灣遭到中國攻擊,美國會防衛台灣,他說「會,我們對此有承諾。」所謂承諾,主要便指「台灣關係法」。

綜觀中美關係自2016 年 12 月 23 日歐巴馬總統簽署「2017 年國防授權法案」,打破了美國1979 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的軍事交流門檻,此後至川普與拜登皆有不少支持台灣的舉動,不過我們別忘了,美國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這項政策以《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引;美國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他們不支持臺灣獨立,並期待兩岸分歧獲得和平解決。當然,美國的根本利益是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這將繼續是美國對台政策未來的重點。基本上,過去50年來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基礎,就在美中戰略和解以及《中華民國憲法》之上。《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明言我國領土為固有疆域,台灣和大陸地區都屬於中華民國領土,只是我國目前的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這樣的憲法,使得美中得在導引雙方關係緩和化的《上海公報》中,得以宣稱「美方知悉海峽兩岸所有中國人都堅持有且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不表異議」;就是所謂的美國「一中政策」。

▼台海的和平雖然關係整個世界許多國家的利益,但是主要的維持者卻依靠中美台三方。(圖/路透)

▲▼國旗,台灣國旗,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美國國旗,中國國旗,五星旗,美中台,美國國旗。(圖/路透)

台灣應有的覺悟與作為

1、以「憲法共識」架構台海和平

中華民國不論哪屆總統都應,依「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和「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即要認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將對岸視為「大陸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大陸地區的現狀,兩岸就不應該是國與國關係。

2、台海和平、交流對話不僅是中美間的共識,更是台灣民眾所企求,問題是如何化解分歧、維持和平。

自1979年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示對台「和平統一」政策,近半個世紀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總結經驗可以發現,為對方保留「各說各話」的空間,是維繫和平的密碼。

台海和平台灣人民如何盡其在我,我們以為在當前執政黨只獲四成民意支持下,台灣應有六成或更多愛好和平的人數,因此我們首先要揪合民力,成立和平聯盟的團體,就像我們成立「中道和平聯盟」一樣。

有了組織之後,我們可以循下列途徑來促進和平

(一)積極搶佔兩岸和平的制高點

備戰雖然是國家安全所必須,但是更高的策略是找到和平雙贏的道路。我們應該要善用台灣自身的特殊位置,成為亞太區域的「中」點,作為平衡、穩定區域安全的力量,更要成更要成為全球的「連結點」、而非「破裂點」。

(二)排除戰爭才能爭取和平

我們要盡可能排除戰爭爆發的引信,避免觸犯對方的紅線與禁忌;其中包括《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台獨分裂行為、「一中原則」設定的底線,以及中美雙方長期互動所安排的各項規則。如果台灣人民不能清楚掌握上述原則,或誤解和平與戰爭的分際,甚至觸犯紅線與雷區,那就真的要面臨戰爭的挑戰了。

(三)沒有戰爭並不完全等於和平

沒有戰爭並不完全等於和平,還必須沒有其它敵視他人行為的狀態,「委屈的和平不能算是和平」, 我們委曲自己求全地將對方要求照單全收,以換取對方不出手攻打我們,放棄抬頭挺胸有尊嚴地擁有自己自由民主的生活,天天提心吊膽地迎合對方軟土深掘隨時提出的要求,這樣能算是處於和平的狀態嗎?

(四)建構和平文化刻不容緩

建構和平文化首在對戰爭心存畏戒,次在和平意志的堅持與強化。不同民調顯示,絕大多數台灣人贊成以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兩岸問題,但最近聯合報民調卻有五成四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和緩,開戰的可能性低。這也說明為何解放軍機艦頻繁擾台,從政府到民眾卻似乎無感,也因此無法形成要求政府積極應對的民意。兩岸瀕臨戰火友邦政要紛紛示警,然領導者卻缺乏對戰爭的敬畏,令人真是無可奈何。

(五)藍綠和解台灣和諧

藍綠對峙陣營很難得的都認為必須得到台灣人民同意才能與中國大陸談判的共識,而大陸以和平發展為優先,只要雙方都能維持清醒,將不致弄得戰火蠭起,生靈塗炭。兩岸和平互動的基礎還在於台灣自身的一致性,而能否達到一致性在於藍綠、朝野的和諧,大家儘管在內部政見上容有分歧,但在糾集與大陸和平相處的面向上應該和衷共濟。台灣量體確實太小,只是隔著台灣海峽,因此在思考大陸政策和處理兩岸關係上,卻不得不有交往、交流、合作的智慧。

(六)建立確保和平的憑恃

「保有力量不是挑釁,軟弱才是」,因此台灣不只該加強軍事能力,更要加強戰鬥意志,能擊退任何敵人並讓入侵者遭受嚴重損傷,這樣才能確保台灣的和平安全。瑞士是著名的和平國家,就是靠能抵禦任何入侵的全民皆兵做法,才能在戰爭中採取不支持任何一方的「武裝中立 」,在國際政治中保持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與和平。

(七)縮小兩岸對和平認知的差距

記得當年辜汪會談的歷史啟迪了,除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平等協商方式、求同存異路徑、排除外力干擾、追求雙贏成果之外,還有推進兩岸協商談判時必須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尊重協商談判規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兩岸之道,唯和與合”的中華文化智慧,持續保持談判迴旋空間,「不要把棋給下死了」。兩岸如此方能相向而行,持續推進制度化協商談判,逐步解決兩岸面臨的諸多現實難題,進而共議統一。兩岸制度化協商談判的重要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這個共識說到底就是和平共識。

(八)為和平召開民間國是會議

為和平召開的民間國是會議,必須是超黨派的國是會議,用以凝聚共識並推舉常設談判代表,與大陸政府進行和平談判,我們「中道和平聯盟」建構一個和平志願者平台,然後以我們一百多個團體共思、共創、共力,把光大和平的普世價值,用堅實的民間力量,帶動全體國人為和平來努力。

以上我所說出的途徑,不過是拋磚引玉,待我們聯盟正式運作後當能研究出光大和平普世價值的途徑。

▼「保有力量不是挑釁,軟弱才是」,因此台灣不只該加強軍事能力,更要加強戰鬥意志,這樣才能確保台灣的和平安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台灣,國軍,演習,軍演。(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結語:莫讓全球共享和平漸成幻想

俄烏戰爭止戰無期、中東戰火越扯越大,南北韓的對峙升高,更加上美中對抗不斷升級,由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到價值觀與地緣政治軍事對峙的全面對抗層次。再加上俄中結盟與台海、南海、東海緊張情勢升溫,一次的意外或誤判就可能觸動一場災難性的大國衝突,甚至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近五、六年,地緣板塊劇烈擠壓,全球化成為過去式,轉移到民主、專制兩個陣營的分列式,「新冷戰」的名詞不時出現。但,依現狀與趨勢,如果繼續往衝突方向前進,未來究竟會是冷戰場景或二戰場景? 拜登以前,川普任內,主張美國優先、單打獨鬥。雖然對中國展開貿易戰,戰況至今升級至地緣較勁,但川普也揚棄了美國長期以來鞏固盟友的傳統。

到了拜登,改弦易轍,廣結善緣,積極與盟友言歸於好,而且進一步擴大團結面向,美日韓三邊關係、美菲雙邊關係等,都取得比以往更堅實的聯合陣線。台灣,也是一個環節。當然,中俄伊朝等專制軸心,也沒有坐以待斃。從新冠疫情到烏俄戰爭、以哈衝突,中國扮演軸心的發動引擎,四處收納民主陣營的脆弱部份,最明顯的成就便在於,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國及其附隨票數持續增加。反觀民主陣營,歷經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潮流、冷戰終結、全球化,票數卻越來越少。去年底,部設在斯德哥爾摩的國際民主與選舉援助學會的年度報告顯示,民主仍然陷入困境,至少是停滯不前,而且在許多地方正在衰落。這些都是讓和平在未來成為幻想的跡象,因此如何光大和平的普世價值就是當前世界人類最急迫的課題。

▼全球化成為過去式,轉移到民主、專制兩個陣營的分列式,「新冷戰」的名詞不時出現。(圖/達志/示意圖)

▲中美貿易戰,正打得火熱。(圖/達志/示意圖)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