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周晶晶
婚姻問題是人類千百年來,聊不完也說不盡的話題。尤其是近些年,中國的離婚率高起,閃婚閃離盛行。讓人們感歎愛情如此脆弱。中國人從最重婚姻穩定的民族到成為離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只用了短短幾十年。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國人的婚姻問題,但都百思不得其解。社會風雲變幻自然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什麼中國人的愛情如此輕薄與不堪一擊?呼喚忠貞成為人們共同的心聲。
愛情多變,人心難測,成為了大家的共同看法。
但事實上,婚姻如果是一塊蛋糕,那愛情就是上邊的奶油,它們雖然是一對經典的組合,但卻是不同的兩種事物。縱觀中國的婚姻史,絕大多數時間,中國人的婚姻其實與愛情無關。
古代婚姻的本質「合兩姓之好」。
現代人經常把一句口頭禪放在嘴邊,就是結婚是我們兩個人的事。但這話要是放在古代,卻是大逆不道。古人的眼中,婚姻根本和愛情無關,而是「合兩姓之好」。或是兩個家族之間的一種「結盟」方式,所以結婚就一條原則,門當戶對。把大門上的幾根木頭「門當」,當作了結親的標準。結婚既然是兩個家族的結盟,當然就要由家長做主,於是「父母之命」就成了年輕人合與不合最主要的因素。
古人也深知男女兩情相悅的快樂,但卻從不敢奢望能推導出「兩情相悅=結婚」的公式。
事實上,自古以來中國雖然有很多愛情故事,但真正能男女自由戀愛的,卻是少之又少。因為男女雜處,在古代也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不論是《聊齋》中,變作鸚鵡的男孩還是《梁祝》中化蝶的情侶。無不反映出,古代有情男女找個單獨相處的機會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在一起昵昵都很難,就談不上有什麼很深的感情。最多是一見鍾情,一見鍾情的愛情雖然浪漫,但是一朝為轉化為婚姻,往往非常脆弱,這種離經叛道的由愛情致婚姻的嘗試,大多也以失敗收場,就連大名遠洋的卓文君也差點變成司馬相如的棄婦。特別是在古代,社會本來就沒有給女孩留下太多出路,加上缺少生理衛生知識,沒有什麼避孕措失,家長們門當戶對的經驗雖然製造了不少棒打鴛鴦的悲劇,但也挽救了不少年少無知的男孩女孩。
戀愛=結婚,這個公式古人想都不敢想。
古代婚姻的目的「上承宗祧,下繼子孫」。
生小孩是古代婚姻主要的目的,因為在農業社會裡,沒有年輕勞動力,你就得等著餓死。所以,古人稍微上點年紀,來不及等你愛來愛去,就得趕快結婚生子,政府干預婚姻,也是屢見不鮮的事。
政府干預婚姻,也是屢見不鮮的事。
例如,漢代就曾下令,男18女16必須當婚當嫁,原因非常簡單,趕快結婚,成家定居,政府就可以多收稅。
其實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人的婚姻就是搭夥過日子,「戀愛結婚」在中國流行也就是不過百年的事,以致於現在很多人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個人相愛就相愛,想在一起就在一起,婚姻又是個什麼東西呢?戀愛是一種性吸引或是荷爾蒙產生的衝動。而婚姻是為了約束人的兩性行為(也包括同性行為)而製造出來的制度,婚姻的本質是一種政治制度,其目的是為了管理和約束人的行為。今天中國人的婚姻越來越脆弱,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與中國人的愛情觀也有一定的瓜葛,但卻沒有必然的聯繫。婚姻與愛情就像是蛋糕與奶油,雖然是一對的經典的美味組合,但卻是不同的兩樣東西。
●作者劉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周晶晶,北京朝陽外國語學校教師。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