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只剩「拼經濟」? 那一年6千人不到的學運...

▲「原來我們繞了一圈,民主化的結果,竟然是慘不忍睹。我們在意的事情,只剩下經濟能不能成長,而不是人能不能自由。」(圖/翻攝網路)

呂秋遠

1990 年,那一年我就讀建國中學,恰好是高一。在 3 月中的下午,某科老師淡淡的走上講台,然後問我們:「知不知道有學生運動?」;當時大部分的同學對此一知半解,更不知道抗議什麼。然而,老師問完這個問題以後,就走下講台說,「你們的教室在中正紀念堂,我這堂課不上了。不用請公假,直接去報到!」

同學們歡聲雷動,老師默默的走了出去。當然不是每個同學都對這樣的議題有興趣。有人自修、有人去打籃球,而我們幾個同學就這麼相約一起到中正紀念堂,見證了這一代年輕人引以自豪的野百合運動。

「野百合運動」又名「三月學運」。1990 年 3 月 13 日,40 年來未曾改選過的國民大會,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將 1986 年增額代表的任期延長為 9 年。對此,有將近六千名來自臺灣南北各地的大學生,自 3 月 16 日起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

以學生為主體的群眾,聚集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抗議,包括演講、喊口號、行動劇等等,當然也有對雪白的中正紀念堂塗鴉,象徵對這個威權體制象徵的不滿。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蔣介石的俯視下,塗鴉、吃便當、喝啤酒、抽煙、聽演講,那是我們那個時代的浪漫。

中正紀念堂,在當時歸屬博愛特區,禁止示威遊行。3 月 16 日成立指揮中心開始,學生也擔心被驅離。然而,17 日開始,陸續有民眾與大學教授聲援,18 日當天,學生發表四項政治改革訴求,總統府則在 20 日發表回應,將儘速召開國是會議,李登輝總統並且在 21 日接見學生代表,達成四點共識。6 月份,臺灣就召開國是會議,第二年,萬年中央民意代表正式退職,為野百合運動劃下句點。

這些學生有沒有喝酒抽煙吃零食?有!有沒有在牆上塗鴉的行為?有!有沒有被國民黨的黨營媒體以及許多民眾認為:「學生應該好好唸書,管什麼政治?」?有!有沒有被抹黑成激進份子?有!

但是,總統有沒有跟他們會面,正視學生提出的訴求?有!有沒有依照與學生的協議正面改革政治?有!這些學生提出的議題有沒有被正面看待?有!

他們只有6千人不到,卻推動了台灣民主化的重要契機。

現在,同樣的問題,我重新問一遍。第一段的問題,答案都還是有。但是第二段的問題,答案通通都是沒有。

當時是動員戡亂時期,當地是博愛特區中正紀念堂,除了這兩點,現在有不一樣嗎?

是不一樣了。因為民選出來的總統比起國民大會選出來的總統,更不關心抗議的訴求;民主化以後的媒體比起動員戡亂時期的媒體,打壓的力道更強;認為學生妨害「公權力」的群眾,比起受黨國教育的民眾,批評的語氣更重。

原來我們繞了一圈,民主化的結果,竟然是慘不忍睹。我們在意的事情,只剩下經濟能不能成長,而不是人能不能自由。

我親日親美親英親歐,但是我就是很難親中。我喜歡許多中國來的朋友,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縱然思想上與我們不同,但是他們是願意溝通的(至於不願意瞭解對方的人,當然就不會是朋友)。我不能親中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政府始終不願意正面看待臺灣或是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一心就想併吞臺灣。就算服貿協定再好,我們看看中國的法律,也就是反國家分裂法第八條與第九條的規定:

「第八條、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依照前款規定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和組織實施,並及時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九條 依照本法規定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並組織實施時,國家盡最大可能保護台灣平民和在台灣的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正當權益,減少損失﹔同時,國家依法保護台灣同胞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權利和利益。」

也就是說,如果臺灣要獨立,為了捍衛主權,中國可以採行非和平方式,而且會在攻打臺灣時,盡量保護臺灣人民的生命財產。意思是說,如果你堅持要跟我離婚,我肯定會打你,但是打你的時候,我會盡量保護你。

我這麼說好了,不管我們跟哪個國家簽訂多爛的協定,簽好以後,總是相信對方會誠信履約,而且也可以提早做好犧牲準備。但是跟中國簽訂協定,只要將來臺灣想走其他路線,那麼根據反國家分裂法,中國輕則撤資、重則攻打。換言之,我們簽署的協定,是建立在我們不能「分裂國土」的前提下進行的,那麼,簽署這個協定,不就是飲鴆止渴?

至於說,認為不簽署早晚也會死的民眾,自己要想想,那是誰的責任?因為不簽署以後,臺灣要如何找出活路,那是政府的職責,不是你我的責任。

不然,選你們出來幹嘛的?是只會吃類固醇的膩?

●作者呂秋遠,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員辦公室主任、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