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武忠
秋天是享受肥蟹、牡蠣、生蠔、貽貝等的最佳季節,在台灣有許多饕客喜歡生食海產,只是受到海洋環境污染影響,近年來國內外吃海鮮吃出問題的案例層出不窮,主要包括諾羅病毒(Norovirus)、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大腸桿菌(E. coli)等感染引發腸胃炎,特別是中秋烤肉將近國人需特別留意以免敗興而歸。
近年來發生諾羅病毒案例爆增,每年引起全球超過2.7億人感染,約20萬人死亡,多數死亡病例發生在開發中國家。在台灣也發生多起病例像今年初台中武陵農場曾爆發大規模諾羅病毒疫情,三月新北市安康高中畢業旅行也發生諾羅病毒感染;七月從韓國進口的生蠔感染諾羅病毒造成綠島遊客食物中毒等事件。該病主要症狀有腹瀉、嘔吐、噁心及腹痛等,有些病人可能會出現頭痛、全身痛及乏力等,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感染者的糞便污染環境介面、飲水或食物。大部分病患痛苦幾天後得以康復,不過該病毒對嬰兒、老人以及免疫力低的人是有致命的風險不能輕忽。
根據研究顯示由諾羅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與牡蠣等貝類產收季節有相當大的相關性,在日本及法國等喜食生魚及貝類地區就有相當多的病例。過去在國內養殖貝類亦檢出該病毒存在比率相當高。近期國外研究發現80%在人體上發現的諾羅病毒與牡蠣上發現的相匹配,而大部分相匹配的牡蠣是來自沿海水域,可能是被人類污水感染。特別是諾羅病毒的突變速度很快,就像是流感病毒一樣,新型病毒的出現往往會引起病毒大爆發。中國研究人員更發現牡蠣是人類患有諾羅病毒的重要宿主,從病毒爆發到突變之間,諾羅病毒會隱藏其中,當人們生吃牡蠣時,牡蠣也可以再次將病毒傳回人類。因此要預防食品中毒最好的方法是避免生食,食材充分加熱煮熟。我國政府有必要將牡蠣、生蠔等是否帶有人類諾羅病毒列入例行監測項目,適時提出警訊並採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目前對於諾羅病毒還沒有相應的疫苗和藥物治療,臨床多給予止瀉處理,配合多休息、充足水份即可。專家建議減少病毒感染的辦法包括:注重衛生,用肥皂勤洗手;洗淨水果和蔬菜,煮熟牡蠣和其它帶殼魚類;使用稀釋的家用漂白液(每加崙水放5-25湯匙),清理消毒被污染表面並儘可能戴手套;避免與病患接觸等。
隨著原料來源的全球化使得食物供應鏈拉長,海鮮受污染的風險相對提高,尤其零售階段不易保鮮更應列為管控的重點。為了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起見,我國政府除了加強對進口水產品把關外,應該參考美日做法積極建構完備的水產品品質安全管控機制包括:政府監管機制、產業自律機制、生產者自控機制、消費者訴求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彼此相互聯動構成一個完整體系;同時輔導國內捕撈及養殖水產品取得國際衛生安全與生態標章等認證,以方便消費者選購。讓國人既享受海鮮又能確保健康!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