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天貓國際」插旗國內農產是福?是禍?

▲花蓮玉里稻農與Payeasy、天貓國際合作,把台灣米首賣大陸「雙11光棍節」。(圖/Payeasy提供,下同)

文/李武忠

中國阿里巴巴旗下網路購物平台「天貓國際」(Tmall Global)透過台灣網購平台Pay Easy與花蓮、台中稻農契作種植台農71號益全香米,收割後透過網購直接賣到中國,在國內引發熱議,各界也有不同看法。
贊成者認為國內農作價格長期被盤商把持且台灣農民不擅長行銷,使得稻農收入偏低,農政官員還公開呼籲要拋棄農業以水稻為主的思考邏輯。

此次「天貓國際」採契作方式對於農民來講是一大保障加以收購價每公頃新台幣25萬元,比傳統農民交給糧商的價格還多出10萬元收益,除了可以增加收入也希望能把台灣好米行銷到對岸與廣大的大陸同胞分享,多數農民對此也多表達歡迎態度,何況當事人也公開澄清「兩岸政府沒有介入,也沒有補貼」,無需泛政治化,畢竟對農民來說賣給誰不重要,賣什麼價格才是重點。

反對者則認為中國對台的商業活動,絕不是單純的商業取向,此次採購跳過農會、地方政府直接與農民契作,而農會長期以來一直扮演生產者(農民)與消費者之間橋樑的角色,也是台灣傳統農村最基層的動員組織,在歷屆選舉中都扮演地方樁腳的重要角色。

一旦中國契作成為常態,成為台灣農民主要收益來源,傳統農會組織功能被弱化、邊緣化的結果將導致中國企業「間接」左右台灣的選舉、政治生態與國內糧食安全,國人不能沒有憂患意識。

持平而論,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致也不同難謂對錯。只是政府每年花數十億公帑向農民保價收購稻米又花錢儲存稻米,再花錢請米廠和糧商幫忙消化,此種治標不治本的公糧收購制度早就應該調整,不應繼續放任下去。尤其台灣農產品行銷確實是整個產銷供應鏈中最弱的一環,農產品長期遭到盤商壟亂亦屬實情。

據統計台灣農產品暨相關產品獲利只有不到兩成進入農民口袋比率明顯偏低需要大力改革。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新科技興起,帶動新的行銷模式,光中國去年透過農產品網路交易總額即超過1000億人民幣且正快速成長中,商機無限,台灣農業行銷也需要跟上潮流,積極開發網路行銷通路。

但是因為兩岸關係特殊且未建立兩岸農產糾紛仲裁、預警與避險機制,此種新的兩岸農產品行銷模式固然帶來龐大的商機,但是其背後所潛藏的風險值得台灣官方重視,提早因應;尤其一眛把國內生產的農漁產品輸往對岸,可能因而延緩了國內迫切需要進行的農地總體規劃管理利用、產業人力結構調整、產銷制度改革、生產技術全面升級、離農優惠措施推動等並不利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自己農民靠自己照顧,鑑於中國採購稻米、虱目魚均採契作方式深受國內農漁民歡迎,我國農政機關應該積極媒合企業、廠商與農民採取契作模式並訂定相關管理規範,藉此提高國內農產品品質以及穩定農民收入。而為避免影響國內糧食安全,我國政府應該立即針對網路行銷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管控,而不是放任為之也才能將「天貓國際」插旗國內農產品可能帶來的風險化為商機,別重蹈紅色供應鏈覆轍!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