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發現生活中的經濟學。資料照,本圖非當事豬排。(圖/示意圖/記者陳睿中攝)
文/鍾文榮
前兩天去一家連鎖日式豬排館用餐,發現原本的「厚切豬排」變成「薄切豬排」,當下,我竟然有種物價變貴了的錯覺,明明主計總處說物價年增率持續負成長,是名目的「通貨緊縮」(簡稱通縮),但我點的這一份炸豬排,怎麼有「通貨膨脹」(簡稱通膨)讓民眾購買力變差的假象?
臺灣是否出現「通縮」?這問題不僅是小老百姓感受有異,就連「亞洲開發銀行」(ADB)和央行總裁也有不同的解讀。
如果物價持續下跌,代表消費者認為明天的物價會比今天便宜而不消費或減少消費,當市場的消費需求緊縮,上游的供應商就會受到波及,整體的經濟產出會下滑,最終就會造成民間消費不振,投資也不振,經濟成長率自然就會下挫。
一個物價漲跌現象,怎會讓大家感受不同,解讀不同?問題就在於大家感受的「點」不同。小老百姓感受的是日常需求用品,ADB看的是物價成長率,然而央行在意的卻是核心物價成長率。
ADB警告臺灣今年一到八月的物價成長率淪為負值,與新加坡和泰國同時陷入「通縮」,但央行彭總裁卻認為臺灣物價下跌主要是受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核心物價成長率還是正值,根本沒有通縮的問題。
臺灣到底有沒有出現「通縮」?根據嚴謹的定義,答案是─沒有,但仍不能排除臺灣有「通縮」的疑慮,因為今年的核心物價年增率都在1%以下,如果景氣持續低迷下去,「通縮」的問題仍是潛伏在側。
過去,臺灣曾經有幾次出現「通縮」,自2000年起共出現三次,第一次是2000年逢網路泡沫,第二次是2003年出現SARS,第三次則是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而2003年的通縮甚至讓臺灣列入全球四個「通貨緊縮」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從百貨週年慶看景氣!(圖/達志示意圖)
從消費現象來說,「通貨緊縮」會影響百貨公司的營業額嗎?
10月份正逢各大百貨公司的週年慶,觀察2000年以後的百貨公司營業額統計數據,百貨公司的營業額年成長率只有在2006年受雙卡風暴和2008年受金融海嘯影響出現負成長,分別衰退0.91%和0.17%(當年10月的營業額成長率仍達13.31%和4.61%),其餘各年皆為正成長。2006年和2008年這兩年都沒遇上通貨緊縮,而通貨緊縮最嚴重的2003年,百貨公司營業額年成長率還有1.58%,2000年網路泡沫時亦高達9.08%,2009年金融海嘯時還有3.18%。看來,即使是通貨緊縮,大環境不佳,臺灣百貨公司的營業額還是幾乎可以聞風不動。
今年,百貨公司營業額累積到9月的營業額仍比去年成長5.16%,業者照理應不會擔心今年的營業額成長率。但春江水暖鴨先知,10月後百貨業者的感受似乎和週年慶一開始時的樂觀不一樣了,幾個指標型業者認為今年如果能夠維持去年的營業額就不錯了,也就是說,今年有可能僅有「零成長」或「低度成長」,所以必須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的加碼促銷逼出買氣。
因小而見大,今年的景氣或許真的是岌岌可危,而行政院公布的「短期消費提振方案」打算以四十億的預算振興消費提振經濟,四個月內能否生效,只能拭目以待了!
●作者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論為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更多名家觀點,敬請鎖定ETtoday名人論壇《雲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