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低薪魔咒:失去未來的大學畢業生

▲台大畢業典禮,許多的社會新鮮人即將步入職場。(圖/台大提供)

文/鍾文榮

六月是大學畢業季,部分社會新鮮人即將步入職場,然最近景氣下滑,大學生還是很關切畢業後到底值多少薪水?只不過大學高學歷低薪化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敢在履歷表上勇敢寫下高薪的期望待遇,想必也是極少數,另一些大概就是不知行情與不知量力的奇葩。

中研院院士郭位在他最近出版的新書《高等教育怎麼辦?兩岸大學心件的探討》一書中就指出,22K是台灣均貧的符號,而臺灣22K的問題卻是源自於「高教理盲」,言下之意是指大學內的劣質教學與研究、大學數量不斷擴與學非所用的危機,才是低薪的源頭。

郭位院士所指的大學理盲也是不爭的事實,低薪與不具競爭與只看論文產出量的學術與教學環境,以及以供給導向的大量標準化製造的大學畢業生,在市場供過於求的現實條件下,能值多少錢,想必也是心知肚明,22K只是一個代名詞罷了。

舉勞動部最新公布的薪資指出,大學畢業新鮮人去年平均經常性薪資為27,655元,雖比前年增加了400多元,但仍比2000年的2,8016元少,而且學歷愈低者,薪水增幅愈高,國中以下學歷者增幅甚至高於大學及研究所。

名目薪資的倒退,與負薪資成長率似乎證明了高教學歷貶值的問題,如果考量物價成長率之後,大學畢業生薪資負成長的問題只會更加明顯,實質薪資不但愈來愈低且畢業後馬上面臨償還學貸的壓力,生存條件真的是難上加難。

高教的失衡與失控是教改的產物,惡果已然出現,最後爆發是少子化後大學的關門潮,這有點像《第五項修練》這本書中提到的「啤酒遊戲」(Beer Game)。在啤酒遊戲中,透過整個供應鍊系統產生放大作用,即首先是大量缺貨,訂單都不斷增加、庫存枯竭、缺貨不斷增加,但等到訂貨單大批交貨時,新收到訂貨數量卻開始驟降,這也就是供應鏈中著名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

教育本身也是一種供應鏈,當初預期大學鬆綁,大學生來源增多所造成的需求增加,就會擴大供給廣設大學與研究所,最後失衡的引爆點就是少子化-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的大學,但教改當初難道不知道這個結果嗎?這當然是軍備競賽下的結果,當其它競爭學校都已經升格大學時,專科學校也會有壓力升格,供給擴張的結果,就會產生爆量的大學學位供給。

幾十年前,大學學位是一個人生的稀有財,但如今的社會,一個人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一點也不稀罕,又如何讓學士學位成為稀有的資產呢?高教急速膨脹,供需失衡的結果加上品質低落,很簡單的經濟推論就是大學生低薪化,當年我大學畢業的起薪大約30K,現階段名目薪資已經落後了二十年,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後,實質薪資豈止落後二十年?

這失落的二十年,苦果去必須由現在的大學生來嚐,少子化加上人口老化,當今大學生的扶養壓力恐怕不亞於現階段在1960到1970年代五年級生,而五年級生又剛剛好是這些社會新鮮人的父母輩。未來,他們不要養自己,還得養上頭這一群老人,他們還敢有下一代嗎?

低薪的問題其實不能完全與生產力畫上等號,統計發現,在1997年前臺灣薪資與生產力大致上是一致的,然勞動成本指數自1999年後開始低於100,代表勞工的生產力大幅領先薪資,而自1999年後臺灣的勞力成本比1998年前還相對便宜。這印證了一個事實,臺灣勞工的生產力高,但薪資相對是便宜很多,更印證另一個事實是當經濟愈成長,勞工生產力愈高,生產成本愈低,但薪資卻相對不升反降的詭異現象。

離歌聲響、鳳凰花開,又送走了最新一批的畢業生,當學生每每問我手上有一疊證照是否可以加薪時,我很想坦白告訴他們,學位已經供過於求,難道手上這疊大量配合製造出來的證照難道不會也供過於求嗎?只求數量不求品質的能力究竟夠幫助多少競爭力,大學通識經濟學簡單供需的理論不就把答案擺在眼前了嗎?

●作者: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