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溓/地方包圍中央,民進黨大陸政策受考驗

▲兩岸關係急凍,民調48%不滿總統蔡英文兩岸處理。(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黃映溓(媒體工作者)

秋節連假期間,八縣市藍營執政地方首長組團赴陸交流,會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聯合提出希望大陸持續採購台灣農特產品、擴大兩岸觀光及文化交流、大陸各地旅遊局與台灣各地方政府建立窗口等三項主張,張志軍堅持在「九二共識」的前題下釋出善意,520之後,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對岸企圖以商領政,以民逼官,透過地方包圍中央,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備受考驗。

蔡英文帶領民進黨重返執政,沿襲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在政治上仍保持與大陸對立切割,在外交上尊美親日,在經貿領域則採取「新南向政策」取代行之有年的兩岸交流。小英政府高舉「新南向」大纛,號召台灣企業界大舉揮軍東南亞投資生產,企圖斬斷台灣與對岸中國的依附關係,希望藉由「新南向」取代長期以來向對岸傾斜靠攏的「西進」風潮,淡化大陸對台灣的影響力。

民進黨新政府「新南向」喊得震天價響,相關法規、保證承諾、人才培養計畫等配套措施付諸闕如,從近期台塑集團在越南河靜投資設廠遭到當地政府重罰5億美金的案例,「一葉知秋」,足堪作為企業主的借鏡,民進黨政府務必省思,慎謀其事。

民進黨長期反中仇共,為了凝聚本土勢力,過去在野時消費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儼然當作選票提款機,如今成為執政黨,一反過去痛批陸客讓台灣變醜陋的偏頗言論,稍早之前,蔡英文甚至公開呼籲大陸對台灣釋出善意,前倨後恭,態度大不同。

蔡英文政府上台以來,始終對兩岸政策模擬兩可,中共高層口中所謂蔡英文「未完成的答卷」,面對兩岸議題,對岸持續冷處理,民進黨對於兩岸政策,已經無法再迴避。

對照馬英九政府時代,揭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主張,過去八年來,兩岸關係趨於和緩,兩岸「外交休兵」,台灣在全世界免簽證國家在2016年持續增加到164國,民進黨卻硬是批評馬政府為「向中共屈服、妥協」。馬政府時代敞開大門擁抱陸客來台,並與對岸簽訂兩岸經濟貿易架構協議(ECFA),同樣被民進黨批評得一無是處,被綠營套上「賣台」、「犧牲台灣人民權益」、「木馬屠城」的大帽子。

▲宋楚瑜任APEC大使,代表蔡英文過招習近平。

政務委員張景森近日難得罕見的一本正經,在臉書貼出「陸客是朋友」的言論,切中時弊,遺憾的是,張景森坦言不諱,卻慘遭自家人打臉,成為「國王的新衣」童話故事裡,公然指著一絲不掛竟上街亮相的國王,膽敢說出實話的那位小男孩,張景森直白露骨,已然碰觸到民進黨「不能說出口的祕密」政治禁忌,民進黨大陸政策進退失據,已然作繭自縛。

幾經折騰,民進黨新政府海基會董事長千呼萬喚始出來,由扁政府時代的外交部長田弘茂雀屏中選,包括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先後一度被媒體點名「報派」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最後脫穎而出,外界認為是蔡英文向獨派深綠勢力靠攏的政治解讀,宋楚瑜近日獲蔡英文總統邀請出任APEC特使,這兩項人事案,幾乎都遭到北京政府冷處理打槍,宋楚瑜的出線,更被北京視為民進黨企圖在兩岸關係製造煙霧彈,打一場模糊戰的如意算盤,對岸學者直白露骨,直指宋楚瑜根本就是「綠了的橘子」,民進黨的思維,似乎早就被中共看破手腳!

民進黨重返執政屆滿四個月,民怨四起,台南虱目魚養殖業者與大陸契作生變,包圍民進黨中央焚燒黨證抗議;不滿年金改革被污名化,全國逾十萬軍公教破天荒集結凱道發出怒吼,小英新政府迄今仍不願對「九二共識」鬆口,兩岸交流停滯,旅遊業者首當其衝,周邊產業哀鴻遍野,912數萬名觀光業者發動大規模抗爭,後續還有68個人民團體提出申請上凱道抗議,民進黨蔡英文新政府上台,各社團陳抗行動密集頻繁,方興未艾。

兩岸關係,敏感微妙,蔡英文政府必須具體告訴台灣人民,未來民進黨如果繼續與大陸相抗衡,兩岸經貿交流該要何去何從?台灣人民必須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這究竟又對台灣人民有什麼損益?兩岸議題,牽動敏感政治神經,經濟掛帥,政治先行,民進黨不能再抱持鴕鳥心態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蔡英文唯有儘速釐清兩岸關係,民進黨政府才能引領台灣人民找到未來的方向,昂首闊步向前行!

歷史更迭實在弔詭,彷彿就是一面「照妖鏡」,當年力阻陸客來台的民進黨,小英總統選前揭櫫觀光政策,對陸客態度大逆轉,竭誠歡迎陸客來台觀光,而且一廂情願地宣稱:「絕對不會減少陸客來台的總量」。

諷刺的是,陸客來台的總量管控,歷來主導權始終就不在台灣,而是操控在對岸手上,只要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一天不願對「九二共識」鬆口,對岸就一天持續對來台陸客人數緊縮,目的就是要讓民進黨嚐到苦果,迫使蔡英文低頭

在中共的眼裡看來,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已然遭到破壞,對岸好整以暇,準備陪民進黨小英總統大玩一場持久消耗戰!兩岸關係是否「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後續發展值得持續密切關注。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黃映溓,媒體工作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