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重紀律,也愛講究學長學弟制。(圖/記者李毓康攝,示意圖)
文/周偉航
有位同樣做新媒體的朋友,和我聊到他公司內年輕人產能不足的問題。他認為就算是在這新興產業,也不是年輕就有戰鬥力,許多事還是要靠有經驗的老媒體人。但他也特別強調「有經驗」和「老」,是兩回事。「有些老傢伙,只會賣老。收到這種人,小公司一定倒。」
「賣老」的確是個大問題。聘到一個只會賣老的傢伙,還不如拿同樣的錢去聘三個沒啥用的年輕人。年輕人頂多只是沒產出,但一個賣老的傢伙,有可能重創團隊的生產力,並帶來重大的損失。
放大一點來看,若說台灣當前的發展困境是因為有太多人在「賣老」,這也講得通。現在是台灣產業轉型的關鍵期,但有太多只會「賣老」的傢伙總在那不懂裝懂,嚴重阻礙發展的可能性。
不妨參考一下台灣近來最受熱議,公認組織運作大有問題的業別:軍隊和運動圈。這兩圈人最愛玩學長學弟制,較少把實績當成評價人力的優先標準。這種環境,就是賣老者的溫床。
像國軍高層人事案,都民國幾年了,還在講究「期別」,晚幾年入學的不能當比學長還大的官。不以實際表現為考量,把國家大政當成軍校同學會,這樣很好玩嗎?體壇也是,一坐下來,就先論畢業年份,師承何人,老的就開始教訓小的。你懂個啥?你帶隊是有帶很好嗎?憑什麼在那邊講大話?就憑一個早出生?
許多團體、公司、組織,也有程度不等的賣老現象。整體來講,賣老的人越多,競爭力就越弱。
「不是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嗎?」
那也是要這老人「賣經驗」、「賣關係」、「賣人品」,而不是「賣老」。「賣經驗」、「賣關係」,或「賣人品」,都和「賣老」有明顯不同;賣老者,除了「混得久」或「早出生」可以說嘴,全無一點可取,這怎麼會對團體有幫助呢?
台灣傳統產業之所以競爭力越來越弱,也是因為這種賣老氣味越來越重。有能力的中生代,早就被挖去新形態的公司,甚至離開台灣發展。跑不掉、還是留在老窩的呢,通常就是比不贏,又走不了。這種人留下來,還能賣什麼呢?
▲體育界亦重視輩份及學長學弟制。(圖/記者李毓康攝,示意圖)
不就是賣老。產品賣不出去,就只能對內部的人賣老,壓榨晚輩的勞動力,掠奪其生產成果。重視年資的單位,就是這種人坐大的根據地。那該如何找出團體裡的賣老者?
第一,他們是永遠的指導者,很會出嘴,但從來不扛責任。堅持要當「顧問」,不願接類似「專案經理人」的角色;就算接了專案經理人,也是當顧問來做。
第二,有真料的老人,在團隊出包時會提出解決方案,而賣老的人在團隊出包時,總是會率先跳出來罵:「我就說過吧!」但其實他沒說過,或是什麼都嫌,總會被他嫌中。這是卸責的反射動作,憑的只是年資。
第三,老講無法印證的三葉蟲時代舊事來印證自己的能力,但這種故事找不到旁證,當有同時代老人否認了他的故事時,他卻以否定對方人格的方式來排除其可信度。
第四,講不贏年輕人,做不贏年輕人,就開始扯年輕人態度不好,沒有禮貌。這種「禮貌事件」,近年大家很有體會,就不多介紹了。
第五,強調成就來自於工作之外,像是家庭的和樂,自己小孩的發展,又出國去哪邊玩,並且認為年輕人的努力還不夠,要像他這樣爽,還要排隊等很多年。但如果年輕人已有幸福家庭,又或巧妙安排出國去玩,他們又會批評這些年輕人把維持家庭想得太簡單,或只是浪費人生。不管你人生多成功,只要你歷練沒他多,就鐵定不是真成功。
第六,碰到無可逃避的失敗,就力求職位不失,什麼尊嚴都可以放下。
這些人怎麼看都是寄生蟲。正常發展的團體應該是有「除蟲機制」的,如果失去了這種機制,這團體吃飯的多,做事的少,未來當然就一片黯淡。
談到台灣競爭力,社會賢達總是「年輕人如何如何」的談,但對於這些「賣老」的,政府高層又有什麼對策?台灣內外上下,還要再鼓勵學長學弟制嗎?又該如何促進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的新陳代謝?
這種事還要年輕人想?那您這社會賢達,又是怎麼坐到現在位子的?該不會也是賣老吧?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