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殿龍/北京如何應對美俄染指的南海亂局?

▲首度突破第一島鏈!陸航母「遼寧號」航台灣東部海域(解放軍網/日本防衛省)

文/畢殿龍

日前,論者熱議,美國、俄羅斯相繼召航母回國,但隨後又染指南海:美國派航母重新進入西太平洋,俄羅斯要和菲律賓聯手南海演習。日本更是加大對南海諸國主動的軍事輔助力度,連澳大利亞都要躍躍欲試想在南海插一腳。南海局勢出現詭異多變的現狀。有人擔心:美俄會不會進一步聯手,要不要警告俄羅斯?北京應該如何應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在諸多該海域扮演不利於北京的因素?

美國全部航母從世界各地召回的資訊,中國大陸軍迷給予了過分的解讀。事實並非簡單的軍費不足,或單純的換防。而是歐巴馬以和川普交接、尊重新總統的新的戰略佈局之名,召回航母,讓川普不能順承其已有的戰略部署。也許這種綜合多種因素在內的航母召回,就像川普要讓歐巴馬時代的駐外大使全部即時辭職回國一樣,有川普的意思在。

針對南海問題,解讀美國為何召回全部的真實意圖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即便美國的航母在世界各地的部署大洗牌,並不代表川普時代的美國會放棄對南海的積極介入。從川普先前的言論和內閣班子看,即便美國的航母減少了中東等地的部署,對南海部署反而會更為加強。

俄羅斯和即將上任的川普眉目傳情似乎要徹底改善以往美俄對抗的關係。川普也許憑一己之力,真的能夠暫時改善和俄國的關係,結束針鋒相對的狀態,但並不能消弭兩國間因制度架構、國家利益、行事風格等方面帶來的深層次的矛盾。尤其是,美國暫時放棄針對俄羅斯,也只不過是玩各個擊破的老把戲。美俄都心知肚明,短期各取所需也許可以辦到,長期在烏克蘭、歐盟、中東地區的利益衝突問題上各自退讓妥協卻也未必。

尤其是,美國拖俄國對付中國方面,美國沒有足夠的籌碼或利益釋放值得讓俄國這麼做。俄羅斯如果在南海也要插一腳,比如和菲律賓在南海的聯合演習,美國罕見表示認同,並非就表示美國在此問題上已經與之達成聯合,或者俄羅斯以此針對中國。

▲美國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前往亞太地區。(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俄羅斯這種在南海存在的方式,對美國來說,是無理、無力置喙,只不過是拿別人家的東西落個順水人情罷了;對中國來說,俄羅斯的存在無論是否有損中國,但與美國在南海介入的力度相比,俄羅斯沒有更明確的立場之前,更傾向於做樂觀或中性的解讀;對俄羅斯而言,難得有菲律賓購買自己的武器並邀請自己到南海進行軍事演習,按照俄羅斯當前的海軍和經濟力量,這種介入對他們而言是展示一個外強中乾大國所能獲得的最好的性價比。在其不過分展現立場的情勢下,反而中美雙方都不願意對俄羅斯的介入有過多的負面解讀。

美俄聯手南海對付中國即便美國想,俄羅斯也未必肯。退一步講,俄羅斯即使想在南海長期堅持自己的大量存在,也未必有這樣的力量。不管俄羅斯未來對中國如何,不贊同一些軍迷或學者先行警告提醒俄羅斯云云。這只能是顯示自己的不自信和不他信。與美國相比,中俄之間短期內即便有不快,俄羅斯也是疥癬之疾,還是不大呼小叫的好,更不必低估俄羅斯的戰略智慧和長期的實際需要。

在應對日本等國或地區對南海的介入方面,筆者早就有提議或策略:不計南海一時之得失,將南海設計成一個戰略伏擊圈:美國來了,就當他是高級陪練。對美國採取游擊戰、持久戰、消耗戰;對日本等國隨行特別是單獨巡航南海的,要敢於真槍實彈,擊必中、打必贏,讓後續不敢效尤;日本軍事支援的接受國,也應有明顯的教訓,尤其是越南如果接受日本美國的支持,應有更強烈的反應。

臺灣如果在南海問題上,如果非但不堅持和大陸共同維護或單獨維護中國固有海權,還扯大旗作虎皮,或者幫助外人損害或出賣南海利益,除了讓兩岸民眾共同認識這樣做法的賣國嘴臉、口誅筆伐之外,也應有實質性的動作,比如接管臺灣現在管轄的島嶼或設置成導彈訓練靶場等予以懲戒。

南海問題之所以變得詭異多變,歸根結底還是川普陰晴不定、獨斷專行給國際社會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的在這一地區的具體反映。無論美俄是否聯合,中國都應反求諸己,而不是將問題的解決寄託在別人身上。

北京面對複雜的南海局勢,應該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裏的練功口訣那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以不變應萬變,堅持自己的節奏,不隨他人起舞。南海之亂,亂的就會是他人。放在歷史長河裏,美俄不過是南海來來往往的過客,中國才是這裏真正的主人。

相關報導

周偉航/別以為打仗和打電玩一樣說幹就幹!

劉必榮/解盤2017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頓挫

延伸閱讀

畢殿龍/歐巴馬給川普的五顆「地雷」及影響

畢殿龍/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 真的準備好了嗎

畢殿龍/台獨割裂歷史 必讓臺灣吞下更多苦果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台海評論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